驼背和颈椎病都是常见的脊柱问题,但从身体形态、疼痛感受、发病原因到应对方法都有明显不同,接下来从几个关键维度帮大家理清楚两者的区别,以及日常该怎么分辨和应对。
形态上的不一样
驼背主要是胸椎(胸口后面的脊柱段)往后凸得太厉害——正常胸椎后凸是20-40度,超过这个范围就会形成圆弧形的驼背,还会跟着出现肩胛骨翘起来(像翅膀一样)、胸骨往下陷的情况。颈椎病则是颈椎(脖子处的脊柱)出问题,表现为头不自觉往前探,耳垂到肩膀尖的连线夹角超过45度,原本颈椎向前凸的曲线变平,甚至反过来往后拱。
疼痛的感觉和位置不同
驼背的痛大多是肌肉劳损型:胸背部隐隐的钝痛,一直持续,动的时候(比如弯腰、转身)更疼,休息一会儿能缓解。颈椎病的痛是神经受压型:从后脑勺下面往胳膊前臂窜着疼,还会觉得手麻、没力气,严重的话连走路都不稳(因为脊髓被压到了)。
为什么会得这两种病?
驼背主要是受力不均导致变形:长期弯腰、低头等不良姿势让脊柱慢慢“歪”了;青少年驼背可能和椎体发育不好有关,老人驼背多是骨质疏松让骨头压缩骨折,撑不起来导致的。颈椎病是颈椎老化: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的椎间盘干了、变松,接着长骨刺、椎间孔变窄,压到神经或血管就会出事。
去医院要做哪些检查?
拍片子是基础,但要选对:
- 先拍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Cobb角”看胸椎后凸程度,看椎体是不是像楔子一样变扁(超过25度算异常);颈椎侧位片要看椎间隙高度和颈椎曲线。
- 想更清楚的话,做CT能查椎管和关节的退变情况,MRI能看脊髓和椎间盘的问题(比如有没有压迫、信号异常)。
自己在家怎么初步判断?
教大家四个简单方法,每周查1次就行:
- 体态测试:后背贴墙站,看后枕部、肩胛骨、臀部能不能同时碰到墙——如果头探出去碰不到墙,可能是颈椎病;胸椎处贴不到墙,可能是驼背。
- 活动度检查:慢慢低头(下巴贴胸口)、抬头(看天花板),测测脖子能弯多少——颈椎曲线变平的话,活动度会变小。
- 神经测试:握握拳头、捏捏手指,看看有没有力气;摸一摸胳膊、手有没有麻木的区域。
- 诱发试验:①Spurling试验:头往一侧偏,再轻轻往下压,如果胳膊疼或麻,可能是颈椎病;②椎动脉扭曲试验:慢慢转头,要是觉得头晕,要警惕颈椎压迫血管。
怎么预防最有效?
分三级防,不同人群重点不同:
- 青少年(一级预防):重点纠正坐姿(腰挺直、胸打开),多做脊柱伸展运动(比如扩胸、仰背)。
- 上班族(二级预防):调整工位(显示器和视线平齐、用升降桌交替站坐),每工作1小时做颈椎牵引操(比如缓慢抬头、左右转脖子)。
- 中老年人(三级预防):练核心肌肉(比如平板支撑、臀桥),用矫形支具帮忙维持脊柱曲线;推荐游泳、八段锦这类对关节压力小的运动。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以下症状,别拖着:
- 力气越来越小(比如握不住杯子)、反应变迟钝(比如膝盖碰一下没反应);
- 晚上痛得睡不着觉;
- 大小便控制不住;
- 贴膏药、休息等保守治疗3个月没效果。
第一次看医生选骨科,别随便做针灸、推拿之类的侵入性治疗,先做检查明确原因。
日常怎么养?
重点调三个场景:
- 工作时:显示器要和视线平齐,用升降桌交替站坐,别一直低头看手机。
- 睡觉前:选记忆棉颈椎枕,让颈椎保持“不仰不窝”的中立位;床垫别太硬也别太软。
- 生活里:别单肩背重物(比如书包、购物袋),用双肩包分散压力;少做低头族,每隔半小时抬头看看远处。
总之,驼背和颈椎病虽然都是脊柱问题,但从形态、疼痛到原因都不一样。大家平时可以通过“看形态(胸椎凸还是颈椎探)、辨疼痛(钝痛还是窜痛)”初步区分,关键是做好姿势调整和锻炼预防,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就医,就能把脊柱问题控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