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肩膀后面或后背疼,总以为是累着了或肌肉的问题,其实可能是颈椎病在“搞事情”。颈椎病不是单纯的脖子疼,它会通过神经压迫、肌肉代偿、炎症扩散这三个主要途径,把疼痛“传”到肩背部位。比如颈椎间盘退变会让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神经穿出来的通道)挤得慌,压迫到脊神经根,神经异常放电就会引起肩胛区、斜方肌的牵涉痛——据临床统计,约68%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都会有肩胛之间的疼痛。要是颈椎不稳了,肩胛提肌、菱形肌这些帮忙稳定的肌肉会“过度努力”变得紧张,肌电图检查发现,颈椎病患者的斜方肌电活动比健康人高40%,肌肉一直收缩会堆乳酸、发炎,带来持续的钝痛。另外,椎间盘退变引发的无菌性炎症还会沿着筋膜扩散,通过血管跑到胸背筋膜那里,导致整个背部酸胀,这种症状和肌筋膜炎很像,得靠影像学检查区分。
怎么判断是不是颈椎病引起的肩背疼?
首先看疼痛分布:颈椎源性疼痛多沿着肩胛骨内侧缘呈带状,和脊柱中线成15-30度角;如果是胸椎问题,疼痛更像一节一节的环状,和肋间隙平行。然后做动作测试:脖子往前屈再用力对抗(比如手推额头、脖子使劲往前顶)时疼得更厉害,提示神经被压迫;单纯后仰牵拉脖子就疼,大多是肌肉筋膜的问题;要是拉神经根(比如胳膊往上抬再往后拉)时疼,还伴随胳膊放射性疼,颈椎病的可能性更大。还要看伴随症状:如果有胳膊放射性疼、手指麻,基本是神经受累了;如果胸闷、心口不舒服,得先去查心脏;如果痛点很明确,能摸到条索状的筋结,可能是肌筋膜炎。
出现疼痛该怎么干预?
保守治疗分阶段:急性期(前3天)要少动,用颈托固定,配合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炎症,局部冷敷每次15分钟,每天3-4次;亚急性期(3天后)换成热敷(温度40-45℃),加上颈椎牵引(重量是体重的10%-15%);恢复期(2周后)开始做麦肯基疗法,重点练深颈屈肌(脖子前面深层的肌肉),还可以游泳,蛙泳能很好改善颈椎活动度。
物理因子帮忙调平衡:超声引导下的局部注射能精准打在痛点上,高频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能调整肌肉失衡,低能量激光能促进炎症物质代谢。
手术不是随便做的:如果保守治疗6个月都没效果,力气越来越小(比如握东西没劲儿)、椎管狭窄超过50%,或者脊髓明显受压,才考虑手术,比如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平时怎么预防?
工作间歇动一动:每坐45分钟就起来活动5分钟,重点拉伸上斜方肌(脖子侧面到肩膀的肌肉)和肩胛提肌(脖子后面连到肩胛骨的肌肉);试试站坐交替办公,电脑屏幕要和眼睛平视。
姿势矫正每天练:每天做靠墙站立——后脑勺、肩胛骨、屁股三点贴墙,保持几分钟;瑜伽里的婴儿式(跪姿往前趴,胳膊往前伸)、猫牛式(跪爬,拱背再塌腰)能改善脊柱柔韧性。
肌力训练不能少:每周3次抗阻训练,重点练中下斜方肌(肩膀后面中下部分)和前锯肌(胸部侧面),比如用弹力带做水平划船(像划船那样拉弹力带)、YTWL字母操(手臂比成Y、T、W、L的形状),这些动作能帮肌肉平衡,减少颈椎的压力。
总之,颈椎病引起的肩背疼很常见,但只要早识别、分阶段治疗,加上平时注意姿势、加强锻炼,大多能缓解。如果疼得越来越厉害或出现胳膊麻、没劲儿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检查,别硬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