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突然转头就天旋地转的眩晕?或是手指一直发麻,连拿杯子、系扣子都费劲?这些症状可能和颈椎的老化(医学上叫“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现在很多人工作要久坐看电脑,下班刷手机,我国颈椎病患病率已经超过30%,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出现颈椎问题。接下来我们聊聊颈椎病引发不适的三个主要原因,以及怎么科学应对。
椎动脉型颈椎病:脑供血的“堵车”
我们的大脑后循环主要靠椎动脉供血,它提供了全脑约15%的血液。如果颈椎老化导致椎动脉被压到或者痉挛,就会让大脑后循环供血不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扭头就晕”——比如转头、低头捡东西时,突然感觉天旋地转,还可能跟着恶心、呕吐,甚至看东西模糊。这其实是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供血不好导致的,严重时可能会短暂意识模糊。
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传导的“电路故障”
神经根被压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大概占60%-70%的病例。颈椎的神经根和身体症状对应得很清楚:比如C5神经根受压,肩膀外侧(三角肌部位)会发麻;C6神经根有问题,大拇指附近感觉异常;C7受压,中指会放射性疼。患者常常觉得握力下降,比如拿笔写字、用钥匙开门这些精细活做起来费劲,做肌电图能查到对应的神经传导变慢。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自主神经的“信号乱了”
颈椎老化刺激到颈交感神经丛,会引发很多“说不清楚的不舒服”:突然心慌、血压忽高忽低、耳鸣、看东西模糊,或者头脸莫名出汗。这些症状通常是一阵一阵的,而且和脖子的姿势有关。有些患者会出现类似心脏神经症的表现,比如总觉得心慌但心脏检查没问题,这时候得先排除心脏病才能确诊。
分型诊疗:一步步解决问题
如果出现上面的症状,建议按“阶梯式”思路处理:
- 先调生活习惯:别长时间低头,每小时起来做一组简单的颈椎放松操;用高度差不多是自己一拳宽的颈椎枕,让脖子能放松。
- 做影像检查:首先选颈椎MRI,能看清椎间盘的老化程度和神经有没有被压;如果怀疑椎动脉有问题,再做椎动脉彩超看看血流速度。
- 针对性治疗:
- 椎动脉型:可以做间歇性颈椎牵引,牵引力大概是体重的10%-15%,帮助缓解椎动脉的压迫。
- 神经根型:医生可能会用超声引导下的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减轻神经的炎症和疼痛。
- 交感神经型:结合物理治疗(比如低频电刺激)和认知行为疗法,调整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预防:日常做到这几点最有效
日常防护可以记“20-20-20”原则:每看电子设备20分钟,抬头看6米外的东西20秒,让脖子放松。还有个简单的锻炼方法——仰卧在床上,模拟蛙泳的划手动作,每次10分钟,每天3组,能强化颈部肌肉。营养方面,每天补充100mg维生素B1和800mg钙剂就行,但别补太多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D、E、K),过量反而不好。
这些情况要立刻去医院!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说明可能有脊髓压迫,得赶紧就诊:手越来越不听使唤(比如系扣子、拿筷子越来越难)、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没知觉、大小便控制不住。这时候千万别自己用力掰脖子或者做暴力复位,不然脊髓损伤的风险会增加3-5倍。
其实颈椎病虽然常见,但只要早注意、早调整,大部分情况都能缓解。平时少低头,多活动脖子,保持好姿势,有不舒服及时找医生,别自己乱揉乱掰——毕竟颈椎是支撑头部的“重要支柱”,得好好爱护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