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长期伏案、低头,颈椎病早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了。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30-50岁人群里,约67%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病变,其中23%会出现头晕——这种“颈性眩晕”,背后藏着几种不同的发病机制。
椎动脉型颈椎病:给大脑“断粮”的血流受阻
椎动脉就像给大脑后部分(脑干、小脑)供血的“主干道”,它正好沿着颈椎走。当颈椎老化、长骨刺或者椎间盘膨出来时,就可能压到这条“主干道”。美国骨科医师学会2023年的研究发现,这种压迫会让椎动脉的血流量减少30%-50%,相当于给大脑“断了一半粮”。
这种供血不足引发的头晕有明显特点:大多在突然转头时发作,天旋地转,耳朵像有海浪声,站都站不稳——就像老化的水管突然堵了,大脑负责平衡的部分瞬间“缺电”。这时候得赶紧停下转头,躺平减少大脑供血的压力。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乱发信号的“神经捣乱”
颈椎周围绕着很多交感神经,这些神经管着心跳、血压、出汗这些“不用自己控制的功能”。如果颈椎病变刺激到它们,神经就会乱发信号。日本东北大学2022年研究证实,这种“乱信号”会干扰大脑判断“身体在哪”,于是就晕了。
这类头晕常跟着“全身乱”:安静的时候突然晕,还可能心跳忽快忽慢、血压忽高忽低、出汗不正常,甚至头皮发麻、手脚发凉——就像空调遥控器坏了,身体各个“开关”都乱了套。
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出来的“连锁反应”
虽然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胳膊放射性疼,但严重时也会晕:一是脖子肌肉一直紧,会机械性压到椎动脉;二是炎症因子跑出来,引发全身血管反应。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研究显示,约15%的神经根型患者会出现这种“连带晕”。
这类头晕的特点是:晕的时候脖子特别硬,肩背酸痛,动头时更晕,得用手托着脑袋才舒服——就像生锈的轴承转起来,连带整个机器都震。
科学应对的三大支柱
- 先查清楚原因:建议做颈椎MRI,必要时加做椎动脉CTA。2023年国际颈椎研究学会推荐用“动态体位MRI”,看看转头、低头时椎动脉有没有被压。
- 阶梯式治养结合:
- 急性期:戴颈托固定脖子,配合医生开的改善血液循环的药;
- 缓解期:做颈椎牵引(重量得根据个人情况调);
- 稳定期:练麦肯基疗法或颈椎稳定性训练,强化颈椎“支撑力”。
- 改改生活习惯:
- 记好“20-20-20法则”:每看20分钟屏幕,抬头看20英尺(约6米)外的东西20秒;
- 坐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屏幕要和眼睛平齐;
- 睡记忆棉枕头,保持颈椎自然的生理弯度(像“C”字那样)。
日常护颈的五大要点
- 别一个姿势坐超过1小时,设个50分钟的闹钟,提醒自己起来活动;
- 每天晨起做“米字操”——用头写“米”字,每个方向重复8次;
- 脖子别受凉,空调房里戴条薄丝巾;
- 别老低头看手机,用支架把手机架到和眼睛平齐的高度;
- 练肩背肌肉:游泳(蛙泳最好)、弹力带拉伸都能帮颈椎“减负”。
特别提醒:如果突然晕得停不下来,还伴随呕吐、看东西重影、手脚麻木,一定要立刻去医院——得排除脑血管意外。数据显示,约7%的急性眩晕患者,既有颈椎的问题,又有中枢神经的病变,必须让医生鉴别清楚。
颈性眩晕是颈椎“累坏了”的常见信号,但只要找对原因、科学应对,再加上日常护颈,就能有效缓解。平时多留意颈椎的“小不适”,别让它变成“大麻烦”,才能远离晕乎乎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