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某天突然发现脚背冒出几个不痛不痒的红点,以为是蚊子包,可过了好几天都没消。其实这可能是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病理表现,医学上叫过敏性紫癜,是免疫系统问题导致的血管炎症,得引起足够重视。
发病机制与诱因分析
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和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当身体接触到某些特定物质时,可能引发IgA抗体异常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概一半患者能找到明确诱因,常见的有:
- 食物因素:海鲜、乳制品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 感染源:呼吸道病毒感染、链球菌感染等;
- 药物反应: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 环境暴露:花粉、尘螨、昆虫叮咬等。
研究发现,这病有季节性高发的特点,春冬天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30%左右,可能和春冬天呼吸道感染多有关。另外,重力会让下肢血管压力变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疹子多长在脚上。
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皮肤表现是突出皮肤表面的紫红色小疹子,直径2-10毫米,用手按一下不会变白。这些疹子通常对称长在双下肢,尤其是踝关节周围。如果病情进展,还可能影响其他系统:
- 关节症状:大约60%的患者会有关节腔积液,膝盖、脚踝最常受累;
- 消化道表现:超过50%的患者会肚子疼、恶心,严重的甚至会肠套叠;
- 肾脏损害:儿童患者中30%会伤肾,成人高达50%,表现为尿里有血或蛋白;
-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症状或肺部出血。
2023年《临床免疫学杂志》的研究指出,肾受累的程度和预后关系很大,所以早监测很重要。
临床治疗原则
治疗的第一步是找到并远离致病原因。建议患者仔细记一下发病前2周吃了什么、用了什么药、接触过什么特别的东西。治疗药物包括:
- 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免疫反应;
- 维生素C及芦丁:增强毛细血管的稳定性;
- 非甾体抗炎药:控制关节炎症;
- 免疫调节治疗:重症患者可能需要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要特别说明的是,所有药物治疗都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己乱用药。对于反复发作或有肾损害的患者,得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长期管理策略
预防复发需要综合管理:
- 建立健康档案:记下来可能的致敏因素,食物用密封容器储存;
- 环境控制:花粉季节戴口罩,定期打扫居住环境;
- 饮食管理:用“排除-激发法”确定致敏食物(先排除可能的,再慢慢加回来看反应),别喝酒;
- 症状监测:定期查尿常规、肾功能;
- 康复锻炼:适当做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建议患者如果出现皮肤紫癜同时有关节肿、肚子疼或尿有异常,要及时去血液科或皮肤科就诊。早干预的话,80%以上的患者都能恢复得不错。虽然这病有自己好的倾向,但系统管理能大大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