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是常见的肛肠问题,主要因肛垫病理性肥大引起,典型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无痛性便血(85%患者会出现),血是鲜红色的,要么沾在大便表面,要么擦屁股时手纸上带血;二是肛门周围潮乎乎的还痒(62%患者),这是痔核分泌物刺激皮肤导致的;三是排便时能摸到肛门外有小肉球(45%患者),严重时得用手塞回肛门里。要注意的是,混合痔不会让大便里出现黏液,这和直肠黏膜异常分泌黏液的问题本质不同。
正常情况下,肠道每天分泌的黏液不超过20毫升,主要作用是润滑肠道、帮助大便排出。如果发现大便里有透明或灰白色胶冻样黏液,得警惕三种常见原因:第一种是炎症刺激,比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被破坏后,负责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会代偿性增多,导致黏液分泌过量;第二种是肿瘤占位,比如直肠癌患者,肿瘤表面坏死或发炎,会刺激附近的黏液腺体变得异常活跃;第三种是菌群失调,当肠道里的好菌坏菌平衡被打破,有害菌的代谢产物会损伤黏膜屏障,引发黏液分泌增多。
想区分黏液便是痔疮还是肠道问题,教你“三步定位法”初步判断:第一步看伴随症状——混合痔患者大多会有肛门坠胀感(78%),而肠道疾病常伴随腹痛(65%)或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42%);第二步记排便规律——如果黏液便持续超过2周,要警惕肠道器官出了问题(比如炎症、肿瘤),而痔疮的症状(比如便血、肉球脱出)通常和排便用力程度直接相关,用力大的时候更明显;第三步看黏液形态——肠道疾病导致的黏液大多是独立的团块状,而痔疮分泌物常混着血,呈黏液血丝状。
出现黏液便该怎么处理?遵循分级诊疗原则:首先是初筛,优先做粪便常规检查(检测有没有白细胞、隐血)和肛门指诊(检查直肠下段有没有病变);如果有以下任一情况,要在48小时内预约肠镜检查:年龄超过40岁、大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便秘或腹泻)、不明原因贫血;有家族肠道肿瘤史的人,建议直接做全结肠镜检查。
预防黏液便相关疾病,建议建立三级防护体系:基础防护是每天吃够25克膳食纤维(大概相当于300克西兰花加1根香蕉),能降低34%的肠道疾病风险;强化防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益生菌(比如含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制剂),临床试验显示这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专业防护方面,50岁以上人群每5年做一次肠癌筛查(包括粪便隐血试验FOBT和肠镜),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的人)要缩短到每3年一次。
总之,混合痔的症状(便血、潮湿瘙痒、痔核脱出)和黏液便有明显区别,黏液便可能是肠道炎症、肿瘤或菌群失调的信号。如果黏液便持续超过2周,或者伴随腹痛、体重下降、大便习惯改变,一定要及时检查;平时注意吃够膳食纤维、合理补充益生菌、定期做肠癌筛查,能有效降低肠道疾病风险,维护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