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喉咙里总像卡了根小刺,吞口水时更明显,可咽馒头、喝醋都没用?其实这种挥之不去的异物感,可能是“会厌囊肿”在搞鬼——这个藏在喉咙深处的“隐形小肿块”,正用慢性炎症悄悄影响你的吞咽体验。
会厌囊肿是怎么长出来的?
会厌囊肿是长在喉部会厌舌面黏膜下的“潴留性囊肿”,占所有喉囊肿的60%-70%。它的形成就像家里的下水管堵了:喉咙里的黏液腺本来能正常分泌黏液,可慢性炎症把腺体的“出口”(导管)堵了,分泌物排不出去,越积越多就变成了囊性的小肿物。长期胃食管反流的人要注意,胃酸反复刺激喉咙,会让囊肿长得更快。
会厌囊肿的症状分三个阶段
- 潜伏期(囊肿<5mm):大多数人没任何感觉,往往是体检做喉镜时才意外发现;
- 觉醒期(5-10mm):开始频繁“清嗓子”,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想通过咳嗽缓解异物感;
- 压迫期(>10mm):82%的人会出现吞咽困难,说话像含着水,声音变得闷哑。
怎么确诊?要和哪些病区分?
如果喉咙异物感持续超过2周还没好,一定要做纤维喉镜检查——典型的会厌囊肿看起来是半透明、灰蓝色的囊性肿物,摸起来有弹性。还要注意和这几种病区分:
- 急性会厌炎:发病急骤,还会发高烧;
- 声带息肉:主要是说话声音沙哑得厉害;
- 喉部神经鞘瘤:脖子上能摸到明显的包块。
治疗要“看情况”,不是所有囊肿都要切
哪些情况可以先观察?
- 囊肿直径≤5mm;
- 不影响吞咽、呼吸;
- 没有合并感染(比如没红肿、疼痛)。
什么时候需要手术?
- 囊肿直径>8mm,还在持续增大;
- 异物感严重,影响吃饭、说话;
- 反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咽喉炎)。
目前常用的手术是“支撑喉内镜下囊肿切除术”,伤口很小(切口不到2cm),住院3天就能出院,并发症不到5%。术后会把切下来的组织做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居家护理别踩这三个坑
- 乱含含片:含片的局部刺激可能诱发囊肿感染,加重不适;
- 用力清嗓子:使劲咳会增加声带损伤的风险,反而更难受;
- 喝热饮咽东西:高温会加重喉咙黏膜水肿,让异物感更明显。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40%-60%(可以用加湿器),多喝25-35℃的温水,稀释喉咙里的黏液;避免吃辛辣、过咸、过烫的食物。最新研究显示,术后配合雾化吸入治疗,能把复发率降到3.2%。
术后怎么养?如何防复发?
术后1个月内要注意:
- 别吃粗糙、坚硬的食物(比如坚果、烧烤、锅巴);
- 避免剧烈运动(比如举重、蹦跳、跑步),防止伤口裂开;
- 每3个月复查一次喉镜,观察恢复情况。
预防复发的关键是控制基础病:有胃食管反流的人要规律治疗;过敏体质的人要积极做脱敏治疗。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后,5年复发率能控制在5%以下。
其实会厌囊肿是喉咙里的“小肿块”,大多数情况并不可怕。如果总觉得喉咙卡东西,别自己瞎试“咽馒头”“喝醋”的土方法,及时去做喉镜检查,找准原因再处理。早发现、规范治疗,就能摆脱这个“隐形麻烦”,重新舒服地吃饭、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