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持续运转的“生物泵”,它的健康对全身功能至关重要。据流行病学数据,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其中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律失常很常见。这两种病的发病机制与表现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学会早期识别对预防和控制疾病很关键。
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缺血的典型与非典型信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核心问题是冠状动脉变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当狭窄超过50%时,可能出现典型症状:胸骨后有压榨感或闷痛,常放射到左肩臂、下颌甚至背部,持续5-15分钟,累了、情绪激动或饱餐后容易发作,休息或用缓解心肌缺血的药物能减轻。要注意的是,特殊人群症状可能不典型——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这是因为糖尿病损伤了自主神经,导致痛觉传导异常。
心律失常:从“心跳乱了”到致命风险
心律失常的表现差别很大,根据电生理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比如早搏)和“传导异常”(比如房室阻滞)两类。良性早搏的人可能只觉得心前区轻轻“跳一下”或“漏一拍”,而恶性心律失常(比如室性颤动)会直接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引发晕厥甚至猝死。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心慌、心跳忽强忽弱、眼前发黑或要晕倒,部分人还会伴随胸闷、气短。需警惕的是,不明原因晕厥的人里,20%-30%是心脏问题引起的,这类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明显更高。
两种病常“结伴”,风险翻倍
这两种病经常同时出现——约40%的冠心病患者合并心电图异常。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诱发房室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如果一个人同时有胸痛和心慌,可能既有心肌供血不足,又有心脏电活动紊乱,这种情况发生心梗、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只有一种病的人高2.3倍,必须立即找医生评估。
预防:从可控危险因素到定期筛查
预防要聚焦“能改变的危险因素”:血压尽量控制在收缩压130mmHg以下、舒张压8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保持在6.5%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降到1.8mmol/L以下。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打太极);吃富含膳食纤维的地中海饮食(多蔬菜、水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鱼和坚果);完全戒烟,尽量不喝酒。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静息心电图;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可以加做动态心电图(连续24小时记录心跳)和颈动脉超声(看血管是否有斑块)。
症状识别:这些信号要立刻重视
识别危险信号要抓住关键:胸痛超过10分钟不缓解,或伴随出冷汗、恶心、呼吸困难,说明可能是心梗,要马上打120急救;如果出现心慌,建议记录发作时的脉搏(是否规律、每分钟跳多少次)、持续时间,以及有没有头晕、胸痛等伴随症状——这些信息能帮医生更快明确诊断。要强调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评估后才能用,不能自己买着吃。
现在医学有多种精准评估方法: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能看清血管狭窄程度,心脏电生理检查能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更新建议,40岁以上人群体检要常规做心电图。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定期体检,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基础。早期识别疾病信号、配合医生规范治疗,能有效降低心梗、猝死等风险,守护心脏“泵”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