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专门攻击肝脏的病毒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根据病毒类型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不同类型病毒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后果差异很大,需要针对性预防和应对。
甲型肝炎:急性感染的典型代表
甲肝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吃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潜伏期15-45天。感染后会出现乏力、恶心、黄疸(皮肤眼睛发黄)等急性肝炎症状。有研究发现,甲肝病毒在体外生命力较强,常温下能存活3个月。不过甲肝是自限性疾病,98%患者6个月内可完全康复,不会变成慢性肝炎。我国1992年将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后,发病率下降了90%以上。
乙型肝炎:慢性化防控重点
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比如母亲传给新生儿)。它的DNA会钻进肝细胞基因里,形成难以清除的“储存库”,导致免疫系统无法彻底消灭病毒。我国18岁以上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22年的4.5%,主要得益于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全面普及。成年人感染乙肝后,约5%-1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
丙型肝炎:隐匿性最强的威胁
丙肝病毒感染初期几乎没症状,约75%感染者没有明显感觉。近年针对病毒的治疗手段让治愈率提升至95%以上,疗程缩短到8-12周。但我国丙肝抗体阳性率仍有0.43%,且公众认知率不足30%,很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展到肝硬化。有输血史、共用过注射器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查丙肝抗体。
丁型肝炎:乙肝的协同破坏者
丁肝病毒是“缺陷病毒”,必须依赖乙肝病毒才能繁殖。如果和乙肝同时感染,肝损伤速度会加快3倍。研究显示,合并感染的患者平均7年就会发展为肝硬化,比单纯乙肝患者快很多。乙肝患者应定期检测丁肝抗原,早发现能改善预后。
戊型肝炎:食源性传播新特征
戊肝病毒主要通过污染水源传播,近年也发现可通过未煮熟的猪肉、鹿肉等传播。它对妊娠晚期孕妇特别危险,致死率达10%-25%。2023年研究证实,免疫功能弱的人感染戊肝后可能转为慢性,因此要注意食品卫生,肉类必须彻底煮熟。
综合防护策略
- 疫苗接种:甲肝、乙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18-59岁未感染乙肝的人建议补种乙肝疫苗;医护人员、食品从业者等高风险人群应接种甲肝疫苗。
- 日常防护:家庭成员别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用品;餐具用100℃煮沸10分钟消毒。
- 饮食安全:贝类海鲜彻底煮熟,生食果蔬用流动水冲洗后淡盐水泡15分钟;外出就餐选有餐具消毒条件的餐馆。
- 医疗防护:做纹身、穿刺等侵入性操作时,确认器械经过高压灭菌;就医时不用非正规渠道的血液制品。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肝炎的关键,建议成年人每年查一次肝功能和肝炎病毒标志物。慢性肝炎患者在规范治疗基础上,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能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风险。最新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可让慢性肝炎患者5年肝硬化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早干预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