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最大的动脉——主动脉,就像一根输送血液的“高压管道”。如果这根“生命管道”异常扩张鼓包,就是主动脉瘤;要是血管内层膜突然撕裂,血液钻进管壁两层之间“乱撞”,则演变为夹层动脉瘤。这两种病堪称血管领域的“致命双煞”:前者可能悄悄扩张、毫无征兆,后者一发作就是剧烈胸痛,但最终都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
病理机制:一个是“整体鼓包”,一个是“内层撕裂”
主动脉瘤的本质是血管壁整体变薄变弱,像老化的轮胎慢慢鼓出包,时间久了可能“爆胎”;夹层动脉瘤则是血管内层膜破了个口,血液像小刀一样把管壁的两层劈开,导致血管结构彻底紊乱。这种差异直接影响表现:主动脉瘤早期几乎没症状,瘤子长大才会出现背部或腹部的搏动性疼痛;夹层动脉瘤一发病就是刀割样剧痛,疼的位置还会跟着夹层扩展的路线变化。
治疗:“开胸换管”与“微创补漏”的选择
面对这两种血管危机,现代医学有“两套方案”:外科手术像“管道更换工程”,需要开胸或开腹,把病变血管换成人工血管,适合复杂病例;介入治疗像“微创修补术”,用覆膜支架把病变区域“隔绝”起来,创伤小、恢复快。具体选哪种,得综合看病变位置、患者体质等因素,一定要由专业医生团队评估后决定。
预防破裂:三个“保命习惯”
已确诊的患者,要筑牢“防护网”避免破裂:
- 稳血压:维持血压稳定就像给血管“减压”,得靠生活方式调整(比如少盐、规律作息)配合药物(务必遵医嘱)。
- 通大便:保持排便通畅能避免腹压骤升,每天要吃够25-30克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物里都有)。
- 选对运动:做低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慢走、打太极),别碰竞技类活动(比如篮球、马拉松),运动时能正常说话就行,别累得喘不上气。
诊断:突发胸背痛?先做这三个检查
突然剧烈胸背痛时,要警惕“血管危机”和心梗、胆囊炎等急症混淆。医生常用这三项检查破解“迷局”:
- 胸部强化CT:像血管的3D地图,能清晰显示病变的形状和位置。
- 经食管超声:能看实时动态影像,特别适合危重患者。
- 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肾功能不好的人更友好,但检查时间相对长一点。
健康人:从年轻开始“护血管”
预防血管病变要趁早,这几点要记牢:
- 3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测一次四肢血压差值(比如左臂和右臂、左腿和右腿的血压差)。
- 高血压患者每3年做一次主动脉CT筛查。
- 有马凡综合征等遗传病的人,要定期做心脏彩超。
-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比只盯着血管粗细更关键。
突发预警:这几种情况,90分钟内找医生
要是出现以下征兆,务必在90分钟内完成专业评估,耽误不得:
- 突发剧烈胸背痛,伴随手脚脉搏不一样强(比如一侧胳膊摸不到脉搏)。
- 血压忽高忽低,还出现意识模糊(比如发呆、说胡话)。
- 胸痛的同时,呼吸困难或声音嘶哑。
- 腹痛伴随肚子咕噜声变弱,或下肢发凉。
不管是主动脉瘤还是夹层动脉瘤,都是隐藏在血管里的“炸弹”,但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能降低风险。平时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定期筛查,有突发症状立刻找医生,才能守住“生命管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