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里的脂质主要有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这几种。空腹检测时,如果TC≥5.2mmol/L且LDL-C≥3.4mmol/L,就能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这种代谢问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让血管变窄,更容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的选择思路
现代药物治疗遵循精准匹配的原则:
- LDL-C为主的异常: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一种叫HMG-CoA还原酶的物质,减少胆固醇合成,能让LDL-C下降30%-50%,同时降低TC水平。
- 甘油三酯升高为主:贝特类药物通过激活PPAR-α受体,促进脂蛋白脂酶的生成,有效降低TG水平达20%-45%,还能提升HDL-C浓度。
- 混合型血脂紊乱:当TG>5.0mmol/L时,优先用贝特类药物控制急性风险,等TG降到<5.0mmol/L后,再联合他汀类药物。这种顺序用药的方法能降低肌病的发生率。
饮食调整的具体方法
饮食调整要遵循有科学依据的原则:
- 调整脂肪结构:每天烹调油别超过20-25克(大概两小勺),优先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70%的橄榄油。坚果每天别吃超过15克(大概10颗杏仁的量)。
- 增加膳食纤维:每天要吃超过10克可溶性纤维,大概相当于200克燕麦片、100克魔芋制品加200克海带的量。这样能额外降低LDL-C 5%-8%。
- 补充植物固醇:通过吃强化食品每天补充2克植物固醇,能阻断肠道吸收胆固醇的通道。临床试验显示,这能让LDL-C再降低8%-12%。
血脂监测的分级方法
建立动态监测体系需要分层管理:
- 一级监测(血脂达标后的维持阶段):每6个月查一次血脂四项(TC、TG、LDL-C、HDL-C),看看长期控制得稳不稳。
- 二级监测(血脂接近异常的临界阶段):每3个月复查一次,重点关注LDL-C的变化,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风险。
- 三级监测(调整治疗方案的阶段):每个月查血脂,同时还要查肝酶、肌酸激酶等指标看看有没有副作用,排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可能。
运动的科学方法
有氧运动能改善血脂代谢:
- 控制强度:运动时的靶心率可以用公式计算:(最大心率-静息心率)×运动强度+静息心率,推荐选最大摄氧量50%-70%的强度。
- 设计方案: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能让HDL-C提高5%-10%,可以分成3次,每次30-50分钟。
- 联合效果:运动加上饮食调整,能让LDL-C额外降低5%-15%,效果比单独运动或单独控制饮食好很多。
新型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2023年《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临床研究显示:
- 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类药物,能让LDL-C再降50%-60%,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5%-20%。
- 这种疗法适合用了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还是没达标的患者,得经过心血管专科医生评估才能用。
高胆固醇血症的长期管理需要建立“监测-用药-饮食-运动”四位一体的防控模式。特别强调:所有药物治疗方案必须在心血管内科医生指导下实施,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品种。通过系统干预,大部分患者3-6个月内能让血脂达标,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