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像一套精密的“血液输送系统”,左右心房之间有个叫“卵圆孔”的生理通道。胎儿时期,这个通道是“生命桥”,能让妈妈通过脐带传递的氧气到达胎儿全身。出生后肺开始工作,卵圆孔一般会在1岁内慢慢闭合。不过约25%的人会出现闭合不全,医学上叫“卵圆孔未闭(PFO)”。研究发现,3岁以上人群中,每4-6个人里就有1个有这情况,是最常见却容易被忽略的先天性心脏结构问题。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明显症状,往往是体检做心脏超声时才偶然发现。部分人可能出现这些表现:
- 偏头痛:不明原因的偏头痛更常见,特别是发作前有眼前闪光、暗点等视觉先兆的情况
- 神经系统表现:突然出现短暂的意识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像“脑子蒙了一层雾”
- 运动后不适:剧烈运动后,呼吸困难要很久才能缓解
- 血栓风险:年轻人中,约12%找不到原因的脑卒中(“隐源性脑卒中”)和这个问题有关
这些症状的核心原因是:没闭合的卵圆孔可能让静脉里的微小血栓、代谢废物“窜”到动脉里。国外研究发现,有PFO的人发生“反常栓塞”(本来该在静脉的血栓跑到动脉)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7倍。
针对PFO,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分级管理:
-
常规监测(70%以上的人适用)
- 每1-2年做一次经胸心脏超声复查
- 尽量避免气压剧烈变化的环境,比如高压舱工作
- 注意监测运动强度
- 多喝水,让血液保持正常的流动状态
-
需要干预的情况
- 出现过找不到原因的脑卒中,或者偏头痛反复发作
- 运动负荷试验提示心功能有问题
- 卵圆孔直径超过4毫米,或者同时有房间隔膨出瘤
-
治疗方式
- 介入封堵术:从大腿的股静脉穿个小孔(只有3毫米),把封堵器送进去堵上卵圆孔
- 外科手术:如果同时有其他心脏畸形,可能需要做外科手术
- 现在还有新型的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已经在做临床研究了
平时生活里要注意这些:
- 多喝水:每天喝的量大概是体重(公斤)乘以30毫升
- 选对运动:推荐游泳、慢跑这类有氧运动,强度控制在“能正常说话,但没法唱歌”的程度
- 慢慢变体位:比如从躺到坐、从坐到站,动作要慢
- 旅行防护:坐飞机时每隔一段时间起来活动下下肢;去高原前,先找医生评估心功能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孕妇怀孕后血容量会增加40%-50%,建议孕前做“发泡试验”看看分流情况;孕期别长时间仰卧。运动员要建立每年一次的心脏监测档案,单纯有PFO不影响正常训练。
研究证明,只要规范管理,大多数人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发现有PFO不用慌,就像维护房子一样:平时注意保养,需要时找专业人士修一修,心血管系统就能正常“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