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泻看似只是“拉肚子”,但严重时可能引发身体代谢的连锁问题,其中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风险就是血氨升高——临床数据显示,约12%-18%的严重腹泻患者会出现血氨异常升高,背后主要和三个核心原因有关。
一、肠道细菌失衡,氨生成“失控” 平时我们吃进去的蛋白质,没被小肠吸收的部分会到结肠,被那里的细菌分解成少量氨,这是正常代谢过程。但腹泻时,肠道蠕动太快,蛋白质吸收效率比平时低30%-40%,没吸收的含氮物质在结肠待的时间只有平时的1/3。这种变化会打乱肠道菌群平衡——比如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这类细菌变多,氨的生成速度一下子比平时快2-3倍。研究发现,腹泻患者粪便里的氨浓度是健康人的4.2倍(p<0.01)。
二、脱水抑制肝脏“处理氨”的能力 持续拉肚子会导致脱水,身体里的有效血容量减少20%-25%,流向肝脏的血液也跟着变少,直接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实验显示,只要血容量减少15%,肝脏里负责处理氨的关键酶(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活性就会下降40%。更关键的是,脱水会让肝脏细胞里的“能量工厂”(线粒体)没法正常工作,生成的能量(ATP)减少,进一步削弱肝脏处理氨的能力。临床观察也证实,脱水越严重,血氨升得越高(两者相关性很强,r=0.68,p<0.001)。
三、肝病患者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本身有肝功能异常(比如肝硬化Child-Pugh B/C级),腹泻会让问题更复杂:一是门静脉和体静脉之间的分流变多,没经过肝脏处理的氨直接进入血液;二是肝脏细胞里的线粒体肿胀,合成尿素(处理氨的重要产物)的能力下降一半以上;三是肠道黏膜受损,毒素进入血液,抑制肝脏细胞里负责转运氨的蛋白(RhBG)。这些因素叠加,会让这类患者得肝性脑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5.7倍(95%置信区间3.2-9.8)。
需要警惕的是,血氨超过120μmol/L的腹泻患者,30天内的病死率是正常者的4.3倍。尤其是有慢性肝病的人,拉肚子一开始就该查血氨;如果出现意识模糊、行为奇怪(比如突然反应变慢、乱发脾气)这些症状,得马上找医生处理。基础肝功能评估也显示,Child-Pugh评分每多1分,腹泻引发高氨血症的风险就上升27%。
预防和应对的关键要做好这几点: 补液分阶段:一开始用0.9%氯化钠快速补充血容量(比如拉肚子厉害时先喝或输这个),之后改用5%葡萄糖加适量氯化钾的混合液维持,避免电解质紊乱; 营养循序渐进:急性期先少吃蛋白,每天每公斤体重控制在0.6克左右(比如60公斤的人每天吃36克蛋白),每两天增加0.2克,慢慢达到合适的量,不给肠道和肝脏额外负担; 有肝功能异常的人,可联合用乳果糖灌肠促进氨排泄,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氨。
总的来说,急性腹泻不是小问题,尤其是有肝病的人,要警惕血氨升高的风险——早监测、早调整饮食和补液,才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