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突然觉得心脏像在敲小鼓,“扑通扑通”乱跳,甚至胸口发闷?这说不定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搞事情。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就像心脏跳“踢踏舞”,正常的心跳节律全乱了。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已经超过2000万,而且年龄越大越容易得,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能达到6%。
房颤的表现有哪些?
房颤的症状很不一样:典型的是心慌、胸闷、没力气,有些患者稍微动一下就喘,活动耐力下降。还有约30%的患者没什么感觉,这种“偷偷发作”的房颤反而更容易引发严重问题。如果心跳超过110次/分钟,得脑卒中的风险比正常人高5倍,所以平时要多留意心率变化。
怎么管心率?有科学依据
现在研究证明,安静时心跳保持在60-100次/分钟,能减少房颤带来的麻烦。建议分步骤监测:每天早上起床后坐着摸手腕的桡动脉,数1分钟的脉搏,看看跳得齐不齐;用有医疗认证的智能穿戴设备(比如手表、手环)长时间监测;每半年做一次动态心电图(就是背个小盒子测24小时心跳)。如果摸脉搏发现跳得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或者心跳间隔不一样,要赶紧去做12导联心电图确诊。
房颤和遗传有关吗?
大部分房颤(约90%)是单独发生的,但也有家族遗传的情况。现在发现一些基因突变(比如染色体1q21、5p15位置上的)会导致家族性房颤,这类患者发病早,平均35-40岁就会出现症状。普通人的遗传风险可以用多基因评分来评估,如果风险高,建议从30岁开始就多关注心脏情况。
综合管理要做好这几点
- 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咖啡因摄入,每天不超过300mg(大概一杯中杯咖啡的量);少喝酒,男性每天不超过25g酒精(约一瓶啤酒),女性不超过15g;别暴饮暴食,不然可能诱发房颤发作。
- 运动要适量:建议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打太极。运动强度可以用“谈话试验”判断:运动时能正常说话,但没法唱歌,就是合适的;或者心跳控制在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0%。
- 监测分三步:基础——每天自己摸脉搏;中级——用智能设备测心电图;高级——定期去医院做检查。
二级预防很关键
40岁以上的人,每年体检最好加个心电图。有高血压的人要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还要记住“FAST”中风识别法:F(脸)——看看脸有没有歪;A(胳膊)——抬抬胳膊,有没有一侧没力气;S(说话)——说话有没有不清楚;T(时间)——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赶紧送医院。这不仅是中风的急救方法,也是房颤患者要时刻警惕的信号。
要提醒的是,房颤的治疗得找心血管专科医生,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制定抗凝方案,再结合症状选控制心律还是控制心跳速度的方法。只要规范管理,85%以上的患者都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这才能降低房颤带来的残疾和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