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电信号系统的两种矛盾问题——房颤让心跳又快又乱,传导阻滞却让心室跳得太慢,这种一快一慢的组合很危险,治疗的关键是平衡好心率控制与心脏供血需求。
心跳整齐未必是好事,得让医生甄别
房颤患者平时心跳是紊乱的,若突然变整齐,不一定是好转。有的是自行或通过治疗转成了正常心律(窦性心律),无需过度担心;但还有种危险情况是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的电信号完全“断联”,此时心室每分钟跳不到40次,人可能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这时必须做动态心电图(Holter)连续监测48小时,捕捉夜间静息心率、运动时的心率反应等数据,才能判断是否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药物不是随便用,三类作用要分清
药物治疗需“分型施治”,主要分三类:
- 节律控制类:帮助恢复正常心律,但长期使用需注意甲状腺功能等副作用;
- 频率调节类: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把心室率控制在每分钟60-110次的安全范围;
- 抗凝类:降低血栓风险,但有传导阻滞的人要警惕出血问题。
联合用药时,医生会监测心脏电活动(如QT间期),避免引发更危险的心律失常。
起搏器不是想装就装,这些情况必须装
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时,需尽快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 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室停跳超过3秒;
- 运动时心室率提不上来(如运动负荷试验中心室率达不到每分钟90次);
- 反复出现心源性脑缺血(突然晕倒、意识丧失,医学上叫“阿-斯综合征”)。
现代生理性起搏器采用双腔感知技术,能根据身体活动自动调整起搏频率,术后患者大多能恢复正常运动能力,比如快走、游泳都没问题。
紧急处理别慌,这三个误区要避开
- 别盲目用洋地黄类药物:这类药(比如地高辛)会加重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绝对不能用;
- 别过度依赖静脉用药:急性期可用临时起搏器联合静脉抗心律失常药,但必须在监护室密切观察;
- 别漏掉全面检查:要同步查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如钾、钠),排除缺钾、甲亢等可逆性病因。
康复期要上心,这几件事要做好
植入起搏器后不是“万事大吉”,建议做好以下管理:
- 每3个月找医生调试起搏器,优化感知灵敏度;
- 若用抗凝药,定期查凝血功能;
- 适度做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
- 安装远程监测设备,起搏器数据能云端传输,方便医生及时掌握情况。
总之,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电信号的“双重故障”,需医生根据个人情况精准处理——无论是药物调整还是起搏器植入,都要贴合个体需求。患者平时要关注身体变化(如眼前发黑、突然晕倒),定期检查;康复期也要坚持管理,才能让心脏电信号更稳定,生活更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