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持续性右臂麻木的情况,别不当回事——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病理信号”。有数据显示,约42%的成年人曾出现过类似症状,其中30%和器质性病变有关,得重点关注以下三类疾病。
颈椎源性神经压迫
现在很多人因为长期低头、坐姿歪扭等不良姿势,让颈椎压力变大,容易压迫到颈部的神经根。具体来说,要么是颈椎间盘老化导致椎间隙变窄,要么是长出的骨赘(也就是“骨刺”)挤压了颈神经根。典型症状有这几个:颈肩部发僵,连带着胳膊像“过电”一样麻;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办公后,麻木会更明显;颈椎转动、抬头的时候会受限。2023年《中国颈椎病诊疗指南》建议,轻症患者每天做两次颈椎牵引(每次15分钟),再配合颈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比如用力收缩颈部肌肉但不转动脖子),能改善60%的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如果单侧胳膊麻木的同时,还出现了神经定位的症状,得赶紧警惕脑血管问题。比如大脑皮层运动区或者内囊部位缺血受损,就可能引发这类情况。典型表现是突然出现单侧肢体感觉异常(比如麻、没力气);还可能伴随说话不清楚、嘴角歪、脸不对称;或者走路不稳、平衡差。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规范》,发病4.5小时内及时接受溶栓治疗,能让39%的患者实现血管再通,所以一旦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尽快送医,别错过黄金时间。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周围神经卡压里最常见的是腕管综合征,能占上肢麻木病例的25%。主要是手腕处的腕横韧带变厚,挤压了正中神经。典型表现是晚上会被麻醒,拇指没法灵活对掌(比如拿杯子、握笔没力气);手指握力下降,比如握东西容易掉;做Phalen试验(手腕往下弯保持1分钟)会感到麻木加重。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发现,轻中度患者用支具固定手腕(保持10°背伸的姿势),再配合抗炎治疗,70%的人症状能缓解。
出现持续性麻木,记住这几个处理原则:
- 先别揉、别热敷,避免加重刺激;
- 赶紧记下来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有没有伴随其他问题(比如说话不清、脖子疼);
- 马上去急诊做神经学检查,比如医生会测肌力、反射、感觉是否正常;
- 完善影像学检查,比如颈椎MRI、脑部DWI序列,看看有没有压迫或缺血;
- 做神经传导速度检测(NCV),精准找到病变的位置。
平时预防要做好这几点:
- 每工作1小时,停下来做会儿颈椎“米字操”(用头写“米”字),放松颈部肌肉;
- 拿手机时保持视线和屏幕呈15°角,别低头窝着脖子;
- 睡觉用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的牵引枕,避免脖子歪着。
总的来说,持续性右臂麻木不是小问题,可能和颈椎压迫、脑血管病变或周围神经卡压有关。一旦出现,别拖延,赶紧按上面的原则处理,早检查早干预。平时注意调整姿势、定时活动、选对寝具,能帮我们减少这类“麻”烦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