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类似耳道进水的闷胀感,就像耳朵里塞了团棉花,听声音朦朦胧胧的。这种感觉大多和中耳腔的压力失衡有关——我们的鼻腔和中耳之间有根“小管子”叫咽鼓管,它就像耳朵的“压力阀门”和“排水管道”,负责调节中耳压力、排出分泌物。如果这根管子不通了,中耳里的气压会变化,黏膜会渗出液体,声波传导受影响,自然就觉得耳朵闷、听不清了。
为什么会出现耳闷?
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是最常见的诱因,主要和三个环节有关:一是感染后,咽鼓管里的纤毛动得慢了,黏液排不出去;二是炎症因子会让中耳腔渗液更多;三是腺样体肥大或者鼻腔里长东西,会直接堵着咽鼓管。过敏体质的人要特别注意,接触过敏原时,咽鼓管黏膜会肿起来,也容易引发耳闷。比如小孩感冒后突然注意力不集中、总把电视音量调大,可能就是耳朵闷、听力变弱的信号。
怎么确诊耳闷的原因?
医生一般会做三项核心检查:首先是耳内镜,正常鼓膜是灰白色半透明的,要是有积液,会看到液面或者琥珀色的反光;然后是声导抗检测,通过气压变化评估中耳压力,典型表现是低峰型曲线;还有纯音测听,涵盖250-8000Hz频段,大多是低频区的传导性听力下降——比如听不清低沉的声音。长期戴耳机的人要是出现耳闷,做电子耳镜能分清是传导性还是感音神经性听力问题。
耳闷怎么治疗?
治疗要一步步来:基础治疗先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加黏液溶解剂,联合使用能提升效果;物理治疗可以做咽鼓管吹张,通过调节压力改善通气;如果积液超过三个月没好,可以考虑鼓膜置管;儿童腺样体切除要权衡好处和风险。抗生素不能随便用,只有合并细菌感染时才需要。最新指南强调,多数儿童保守治疗就能康复,手术决策得谨慎评估。
平时怎么预防耳闷?
- 急性期用鼻腔冲洗保持鼻子清洁,减少黏液潴留;2. 过敏期规律用抗过敏药,控制黏膜水肿;3. 坐飞机时用吞咽配合捏鼻鼓气法,婴幼儿可以通过哺乳促进咽鼓管开放;4. 睡觉适当抬高床头,帮中耳液体引流。有儿童机构推行“耳压保健操”——比如闭口捏鼻鼓气、咀嚼运动,每天练三次,复发率明显下降。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持续单侧耳闷超过两周;听力下降伴耳鸣或眩晕;小孩学习注意力减退;大人突发低频区听力障碍;耳朵里有奇怪的声音。拖久了可能会导致鼓膜粘连,增加治疗难度。可以记个“2-4-6”原则:症状两周没缓解、四周没明确诊断、六周治疗无效,赶紧转诊专科医生。
耳闷虽然常见,但大多和咽鼓管功能异常有关,早注意、早调整就能缓解。平时做好防护,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