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高血压可能悄悄“连累”耳朵——耳朵里总出现蝉鸣、嗡嗡声或滋滋声(也就是耳鸣),说不定和血压没控制好有关。为什么高血压会引起耳鸣?主要和耳朵的血管、神经出问题有关。
耳朵里的小血管“堵了”
血压长期超过140/90mmHg时,耳朵里负责供血的小动脉(比如给耳蜗供血的血管)弹性会变差,就像老化的水管变脆、变窄,没法顺畅给内耳输送氧气和营养。而且,高血压患者的耳部血管血流会变乱——原本稳定的血流变成“湍流”,就像马路上车开得歪歪扭扭,这种异常血流会刺激听觉神经,大脑接收到错误信号,就变成了耳鸣。
神经的“信号线”乱了
长期血压异常还会损伤听觉神经的“保护套”(医学上叫“髓鞘”)。这层“套子”负责让神经信号准确传递,一旦退化,神经电信号就会“传错路”;同时,体内“氧化垃圾”(氧化应激)变多,会让神经末梢乱放电,这些混乱的信号传到大脑,也会变成耳鸣。
动脉硬化“两面夹击”
如果高血压还合并血脂高、血糖高,耳朵供血的动脉容易变窄甚至长斑块。一方面,血流进不去,内耳组织缺氧;另一方面,血管压力高,双重影响下耳鸣会更明显。研究发现,耳鸣持续时间越长,颈动脉斑块可能越厚——斑块会打乱耳部血流的稳定性,让耳鸣更难缓解。
想缓解耳鸣,先管好这3件事
1. 测准血压:找出血压和耳鸣的“关系”
用动态血压监测(戴个小仪器测24小时血压),能看清耳鸣发作和血压波动的关联——比如是不是早上血压高时耳鸣更响,或是生气后血压飙升耳鸣就加重。现在的设备能自动记录数据、生成图表,帮你和医生更快找到“诱因”。
2. 吃对饭:帮耳朵通血管
像地中海地区人那样吃(地中海饮食):每天吃一把坚果(比如核桃、杏仁,补镁)、100克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补Omega-3)、一杯牛奶或酸奶(补维生素D);多吃紫甘蓝、蓝莓、桑葚这类含花青素的食物——它们能帮血管保持弹性,不少人规律吃1-2个月后,耳朵里的血流变顺了,耳鸣也轻了。
3. 生活细节改一改:减少血压波动
- 远离高分贝环境(比如KTV、工地),或戴降噪耳机保护耳朵;
 - 选温和的运动(散步、打太极、瑜伽),避免跑步、举重这类让血压突然升高的运动;
 - 睡觉别趴着,尽量侧躺或平躺,减少夜间血流的剧烈波动;
 - 练练深呼吸、冥想或“交替握拳”这类训练——能调节自主神经,让血管更稳定,血压不容易“忽高忽低”。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查心脏血管
耳鸣不是小事,若伴随以下症状,可能是血管出问题的信号,要及时做心血管检查:
- 耳鸣时站不稳、头晕(平衡功能异常);
 - 一侧耳朵的耳鸣突然变大声;
 - 耳鸣声变成“咚咚咚”有节奏的(像心跳声);
 - 换姿势(比如从坐变站)时,耳鸣突然变响或消失。
 
耳鸣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它在提醒你:“血压没控制好,血管可能有问题了!”临床发现,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再配合改善血液循环的方法,不少人的耳鸣能缓解。建议你记个“耳鸣日记”:把耳鸣发作的时间、声音(比如是蝉鸣还是嗡嗡声)、当时的血压值写下来,看医生时拿给TA看,能帮医生更快找到解决方案。
其实,耳鸣不可怕,关键是重视它——早控制血压、早调整生活方式,既能缓解耳鸣,也能保护心脑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