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直感觉耳朵堵、听东西不清楚,得小心五种常见的耳科问题。
一、外耳道被东西塞住了
耳朵堵最常见的原因是耳道被“堵死”,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耳朵里的分泌物(比如耵聍,也就是耳屎),如果耳屎遇水膨胀,或者用棉签、挖耳勺乱掏把它推得更紧,就会形成致密团块,完全封闭耳道;另一种是外来异物,比如小孩常塞的膨胀性塑料珠,差不多占门诊异物病例的37%。这种情况千万不能自己处理,得找耳鼻喉科医生用专业冲洗设备或内镜取出来,乱掏可能戳伤鼓膜,越弄越糟。
二、内耳里的液体平衡乱了
第二种是内耳的“液体环境”出问题,比如梅尼埃病,就是内耳里的膜迷路积水,发作时会出现三个典型症状:听力时好时坏(尤其是低频声音,比如别人说话的低音部分听不清)、耳鸣(像蝉鸣或嗡嗡声)、天旋地转的眩晕。还有突发性耳聋,突然在72小时内听力急剧下降,耳朵闷得像塞了棉花,70%是单侧耳朵发病,得赶紧去急诊。
三、中耳的气压调节出问题
第三种是连接鼻子和中耳的咽鼓管“罢工”,比如感冒、鼻炎后,咽鼓管堵了,导致中耳里的气压变低(低于-400daPa),鼓膜会往里陷,就会听东西不清楚。这时会觉得耳朵像被压住了,还能听到自己的声音特别大(比如说话、吞咽时,声音像在脑袋里回响)。一般用鼻腔喷雾减充血剂缓解鼻塞,再加上咽鼓管吹张(比如捏鼻子鼓气)能改善;如果长期不好,可能需要做鼓膜置管手术帮中耳平衡气压。
四、听觉神经或通路受伤
第四种是听觉的“信号传输线”出问题,比如听神经瘤(占前庭神经鞘瘤的90%),早期会单侧耳朵慢慢听不清,还会有高频耳鸣(比如尖锐的滋滋声);长期暴露在85分贝以上的噪声里(比如工厂机器声、长期戴大音量耳机),会导致双耳在4000Hz频率处听力下降(像“V”型曲线),叫噪声性听力损失。要区分这两种情况,得做前庭电刺激测试或头颅MRI检查。
五、全身疾病引起的耳朵问题
第五种是其他疾病“连累”了耳朵,比如糖尿病患者,耳蜗里的微血管基底膜会变厚(是正常的3倍),血糖控制得越差(糖化血红蛋白越高),听力下降越明显;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内耳会沉积黏蛋白,导致既有传导性(比如鼓膜、听小骨问题)又有感音神经性(比如内耳、神经问题)的混合听力障碍;还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人,约28%会觉得耳朵不舒服,这是神经牵涉的问题,比如关节疼会放射到耳朵。
如果这些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得马上做三件事:第一,停止掏耳朵,保持耳部干燥;第二,记清楚症状——眩晕持续时间、耳鸣是高频还是低频;第三,赶紧去做检查:纯音测听(测听力损失程度)、声导抗(看中耳功能)、耳内镜(看耳道和鼓膜)。
现在针对不同问题的诊疗技术很成熟:耳道异物用内镜下负压吸引或显微器械取;突发性耳聋常用静脉类固醇联合高压氧舱治疗;梅尼埃病用阶梯式治疗——先严格限盐(每天不超2克),再根据情况用药物或局部治疗。
预防听力问题要分层次:高危人群(比如长期接触噪声的人、糖尿病患者)每半年查一次4000Hz高频听力;职业环境有噪声的,要遵守国际标准(ISO 1999:2014)的噪声暴露限值;平时用耳机要记“60/60原则”——音量不超最大的60%,连续用不超60分钟。
如果听力突然下降超过48小时没缓解,或者中耳一直有负压感、伴随持续眩晕,得在72小时内做影像学评估(比如头颅MRI)。临床数据显示,及时就医的人听力恢复率能达67%,延误的话只有23%。其实耳朵的异常信号是听觉系统在“报警”,早认识、早规范治疗才是守护听力健康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