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后耳痒别大意!三招预防真菌感染致聋风险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21 14:14:39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64字
外耳道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要点,重点阐述环境控制、规范治疗和预防策略,为游泳人群及耳道护理不当者提供科学指导方案,内容涵盖症状识别、诊疗流程和居家护理要点。
外耳道感染真菌感染耳痒耳道护理滴耳液
游泳后耳痒别大意!三招预防真菌感染致聋风险

外耳道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耳部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真菌侵袭耳道表面引起,最突出的表现是剧烈耳痒和耳道分泌物异常。最近这些年,得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据流行病学研究,它占耳鼻喉科门诊量的7%-12%,其中游泳爱好者患病率高达34.6%,而经常过度掏耳朵、清洁耳道的人,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8倍。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真菌要在耳道里“安家”,得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得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25-37℃,相对湿度超过60%);其次得有“食物”——耳垢里的脂质和角质蛋白能给真菌提供营养;最后是耳道自己的防御能力变差,比如乱⽤抗生素破坏了耳道里的菌群平衡。研究发现,长期用广谱抗生素会让耳道里的菌群多样性下降40%,原本能抑制真菌的“好细菌”(比如葡萄球菌)变少了,真菌就趁机发芽长菌丝,钻进耳道的角质层里形成感染——这就像土壤里的“好菌”被破坏后,杂草会疯狂生长一样。

得了病会有哪些表现?

典型症状是慢慢发展的,能分成五个阶段:

  1. 初期刺激期:偶尔痒,晚上更明显,感觉耳道潮乎乎的;
  2. 菌丝扩展期:痒得停不下来,还带点灼热感,耳道里会出现灰白色的膜状物;
  3. 分泌物增多期:耳道里会流出丝状、絮状的东西,还有股霉味;
  4. 阻塞症状期:听力忽好忽差,耳朵闷得慌,自己说话的声音听起来特别大;
  5. 并发症期:如果同时感染了细菌,会疼得更厉害,还会流脓液。

还有些特殊情况:大概18%的患者会因为真菌毒素刺激前庭神经(管平衡的神经)出现眩晕;免疫力差的人(比如糖尿病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容易得顽固性感染,病程超过12周的占23.5%。

怎么规范治疗?

治疗得一步步来,遵循“阶梯式策略”:

  1. 调整环境:每天用75%酒精棉签轻轻擦干耳道(糖尿病患者要谨慎,避免刺激皮肤);游泳后立刻用2%醋酸溶液滴耳,把耳道pH值维持在4.5-5.0——这个酸碱度能“抑制真菌生长”;
  2. 物理清创:得找耳鼻喉科医生用显微镜把耳道里的菌丝、膜状物清干净(每周1-2次),不然真菌会一直“藏”在里面;
  3. 局部用药:用唑类抗真菌制剂(比如克霉唑、咪康唑),疗程要满21天;如果老不好,还能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比如他克莫司软膏)一起用;
  4. 恢复菌群:感染控制住后,用含乳酸杆菌的耳道喷雾,帮着把耳道里的“好细菌”找回来,重建防御屏障。

临床研究显示,抗真菌药加益生菌一起用,治愈率能到82.4%,比只用一种药的61.7%高很多,复发率也降到了14.3%。

日常怎么预防?

预防得分“三层”做,覆盖不同人群:
一级预防(普通人群):游泳时戴硅胶防水耳塞(阻水效率超过90%);用耳机的人每周用紫外线消毒盒(波长253.7nm,照30分钟)消消毒;
二级预防(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每季度查一次耳道pH值(正常是5.1-6.2);长期戴助听器的人每天用银离子抗菌喷雾喷一下;
三级预防(康复期):慢性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耳道内镜检查(放大400倍);自己记“症状日记”,用VAS评分法给痒的程度打分,记录分泌物的样子(比如是丝状还是絮状)。

这些误区要避开!

  1. 过度清洁:73%的患者每周掏耳朵超过3次,反而把耳道的pH值搞乱了,更容易招真菌;
  2. 乱用药:38%的人自己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这是抗生素,会杀死“好细菌”,加重真菌感染;
  3. 共用物品:共用耳机的传染率能到42%,真菌孢子在塑料表面能活72小时以上;
  4. 延误治疗:29%的人等症状持续4周才去看病,容易导致外耳道变窄,影响听力。

外耳道真菌感染容易反反复复,建议长期跟着医生复查。如果连续痒了2周以上,或者听力忽好忽差,一定要及时做两项检查:耳道分泌物真菌培养(敏感度91.3%)和耳镜检查。只要好好治、科学防护,就能控制住病情,减少复发——毕竟,“防”比“治”更重要!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