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耳朵发闷、像塞了团棉花的感觉——尤其是单侧耳朵持续闷胀,连吞咽、打哈欠都没法缓解时,要警惕中耳压力调节出了问题。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可能碰到这种情况:数据显示,约20%的学龄前儿童有过类似症状,成年人也不少见。这种持续的闷胀感,本质是耳朵里的“压力平衡系统”乱了。
耳朵里的“通风管”——咽鼓管,才是关键
耳朵和鼻子后面的鼻咽部之间,藏着一根叫“咽鼓管”的“小管子”。它就像中耳的“通风口”:平时会跟着吞咽、打哈欠等动作定期打开,把中耳里的气压和外界调平。但如果感冒导致鼻咽部黏膜肿了,或者过敏引发鼻涕增多,这根“管子”就会堵——一方面,“通风口”关了,中耳里的空气慢慢被吸收,变成负压;另一方面,黏膜上的纤毛没法正常“扫”分泌物,液体就会积在中耳里,耳朵自然就闷得慌。
耳朵闷胀的典型表现,你中了几个?
这种情况的症状很有特点,不妨对照看看:
- 耳朵像压了块石头:单侧持续闷胀,不管躺着、坐着还是摇头,都不会缓解;
- 听声音变“远”:别人说话像隔了层塑料膜,自己说话却觉得声音特别大(比如嚼东西时耳朵里响得慌);
- 耳鸣或流水感:可能会有低频的“嗡嗡声”,或者耳朵里像有液体晃的感觉;
- 孩子的特殊信号:注意力不集中(比如上课坐不住)、喊他没反应,或者总用手抓耳朵、揉耳朵。
治耳朵闷胀,得按“步骤”来
医生会根据症状轻重分层治疗,不用慌: 先试试简单的“居家干预”
- 洗鼻子:用生理盐水冲鼻子,把鼻咽部的分泌物冲掉,帮咽鼓管“通通气”;
- 练“调压动作”:多吞咽、打哈欠,或者嚼口香糖,主动打开咽鼓管;
- 帮着排分泌物:如果有痰或鼻涕多,可遵医嘱用雾化辅助,让分泌物变稀好排出。
如果持续没好,得找医生帮忙
- 抽积液:若中耳里积了液体,医生会用细针在鼓膜上扎个小孔(鼓膜穿刺),把积液抽出来,闷胀感很快就能缓解;
- 物理治疗:比如超短波,能改善中耳周围的血液循环,帮炎症消退。
孩子的治疗要“更温柔”
6岁以下的小朋友,除非出现听力明显下降、说话晚,不然先观察——孩子的咽鼓管还没发育好,有时候能自己慢慢恢复。如果积液老不好,才会考虑在鼓膜上放个小“通气管”引流。
这些误区,别再信了!
- “耳朵进水会得中耳炎?”——错!中耳炎是咽鼓管堵了,从鼻子那边感染的;耳朵进水顶多引发外耳道炎(比如耳朵疼、流水),和中耳炎根本不是一回事;
- “症状好了还要继续吃药?”——没必要!循证医学证明,轻症患者症状缓解后再吃药,对恢复没帮助,反而可能增加副作用;
- “鼓膜穿孔就再也好不了?”——放心!90%以上的鼓膜穿孔,只要规范治疗,都能自己长好,听力也能恢复正常。
不想耳朵闷?做好这几点预防
- 气压变化大时(比如坐飞机、高铁过隧道),要护好鼻咽部:可以戴口罩,或者在起飞、降落时嚼口香糖,帮咽鼓管打开;
- 过敏体质的人,换季要“防过敏”:比如春秋花粉多的时候,出门戴口罩、眼镜,少去花丛;
- 给宝宝喂奶要“选对姿势”:别平躺着喂,最好斜抱45度,避免奶反流进鼻咽部,堵了咽鼓管。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看耳科!
耳朵闷胀虽然常见,但如果有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找专业医生检查:
- 突然头晕,还伴着耳朵闷、耳鸣;
- 听力越来越差,超过3个月都没好转;
- 孩子突然变“乖”:比如以前爱闹,现在安静得奇怪;或者喊他好几声都没反应。
其实,大部分耳朵闷胀的问题,根源都在中耳的“压力平衡”——咽鼓管堵了、中耳积液了。想要解决,关键是先做专业检查(比如耳镜看鼓膜有没有积液,声导抗测中耳压力),再针对性治疗。不用慌,只要规范处理,大部分人都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听力也能恢复正常。别自己乱掏耳朵、乱吃药,科学应对才是对耳朵最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