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痛别硬扛!不同疼痛等级的正确应对方法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18 17:39:0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19字
从耳垢异常积聚到炎症感染,系统解析耳痛的四大常见病因,结合临床数据解析症状识别要点,提供分级处置方案与就医决策依据,帮助公众建立科学护耳认知体系。
耳朵疼痛耵聍栓塞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外伤耳道感染听力障碍鼓膜压力炎症反应神经反射耳鼻喉科症状鉴别应急处理就医标准
耳痛别硬扛!不同疼痛等级的正确应对方法

耳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健康问题。根据2023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的统计,门诊里65%的耳痛患者是耳朵本身疾病引起的,剩下的则和附近器官(比如鼻子、喉咙)的病变有关。下面从临床实际出发,解析耳痛的主要病因及应对方法。

耵聍栓塞:别用棉签乱掏耳朵

耳垢(医学上叫耵聍)是耳道的天然保护屏障,但如果积聚过多会形成栓塞。有些人因为耳道结构特殊,或者掏耳朵的方式不对(比如用棉签往里捅),容易得耵聍栓塞。研究显示,长期用棉签掏耳朵的人,患病风险比别人高2.3倍。栓塞的耳垢遇水膨胀后会压迫鼓膜,引起持续性胀痛。这种情况不能自己硬掏,得让耳鼻喉科医生用耳内镜帮忙清理。建议经常用棉签掏耳朵的人,每半年查一次耳道。

外耳道炎:保持耳道干燥是关键

外耳道的皮肤屏障被破坏后,细菌或真菌入侵会引发急性炎症。糖尿病患者得外耳道炎的概率比普通人高2.7倍。主要诱因有两个:一是耳道长期潮湿(比如长期戴耳机、游泳后没擦干耳道),二是过度清洁(用指甲或挖耳勺使劲掏)损伤皮肤。典型症状是耳道红肿,拉耳朵或碰耳廓会疼,严重时还会流脓。如果耳道流脓,要警惕绿脓杆菌感染,需及时做细菌培养。平时要注意保持耳道干燥,别和别人共用耳机、耳塞,避免交叉感染。

中耳炎:感冒后要盯紧耳朵

感冒后得中耳炎,主要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咽鼓管连接鼻子和耳朵,感冒时鼻子不通气会导致咽鼓管堵塞,中耳分泌物排不出去,细菌滋生就会引发炎症。儿童因为咽鼓管更短更平,发病率比成人高很多——80%的孩子3岁前至少得过一次急性中耳炎。典型症状有听力下降(听声音变小)、耳朵发闷,还可能连带牙疼(神经反射导致)。有过敏性鼻炎的人,因为经常鼻塞容易堵咽鼓管,建议定期查咽鼓管功能,早干预能减少复发。

耳部外伤:别忽视隐性伤害

耳部外伤包括直接创伤(比如被打、碰撞)和间接创伤(比如长期听高分贝噪音、突然爆炸声)。最新统计显示,噪声性听力损伤的比例在上升,比如长期戴耳机开大声的人,容易损伤内耳毛细胞。还要警惕迟发性前庭功能障碍——外伤后24-72小时出现眩晕,可能是内耳受损了。如果突然听力骤降(一下子听不到声音),需在2小时内做耳内镜和纯音测听检查,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平时运动(打球、骑车)要戴护耳装备,用耳机时用分贝监测工具控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60%)。

耳痛分等级,处理有讲究

医生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把耳痛分成三级,对应不同处理方法:

  1. 轻度疼痛(1-3分):偶尔隐痛,不影响日常活动。可轻轻擦外耳道口保持清洁,观察48小时,没缓解再就医。
  2. 中度疼痛(4-6分):持续胀痛伴听力减退。立刻停戴耳机,保持耳道干燥,24小时内去耳鼻喉科。
  3. 重度疼痛(7-10分):刀割样剧痛,伴随眩晕或突然听力下降。可能是突发感音神经性聋,需立即去急诊。

这些误区要避开

临床上78%的患者处理耳痛方式不对,一定要注意:

  • 别乱滴耳液:没确认鼓膜是否完整前用滴耳液,可能加重内耳损伤。
  • 别热敷:热敷会让炎症扩散,诱发化脓性中耳炎。
  • 别用力擤鼻涕:用力擤鼻涕会让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加重炎症。

耳痛不是小问题,背后可能藏着耵聍栓塞、炎症甚至外伤。关键是要学会正确应对:别乱掏耳朵、保持耳道干燥、感冒后注意耳朵、避免噪音伤害。如果耳痛持续超过6小时或伴随听力变化,一定要及时就医。平时做好预防性保健(比如成年人每年做一次声导抗检查),才能有效降低耳痛相关疾病的风险。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