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闭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它不只是耳朵外观或结构的问题,还会悄悄增加中耳感染的风险——研究发现,这种畸形会通过三个方面的作用,让中耳更容易“招”细菌,需要大家早关注、早防范。
中耳引流不畅,给细菌“留了窝”
正常情况下,中耳里的液体能通过咽鼓管(连接中耳和喉咙的管子)进出,保持平衡。但耳道闭锁的人,因为耳朵结构异常,咽鼓管的引流功能会受影响,导致中耳里的液体排不出去。数据显示,闭锁的耳道会让中耳湿度比正常高40%,再加上耳朵里一直是37℃的温暖环境,刚好给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时间久了,中耳里的液体变黏稠,更利于细菌“扎根”。
咽鼓管“不好用”,防御能力下降
咽鼓管还有个重要作用:调节中耳的气压,比如我们吞咽、咀嚼时,它会打开“换气”。但大约63%的耳道闭锁患者,咽鼓管功能会出问题,导致中耳一直处于“负压”状态(就像用吸管吸过的密封瓶)。这种压力异常会让中耳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病菌和分泌物的“小刷子”)摆动速度慢一半,本来能清除病菌的“防线”变弱了,细菌就更容易趁虚而入。
发育异常,让免疫“防线”有漏洞
胚胎发育时,耳道和听小骨(耳朵里传递声音的小骨头)是一起长的。约15%的耳道闭锁患者,会同时有听小骨畸形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听力,还会破坏中耳的免疫屏障——实验室检测发现,这些患者中耳黏膜里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一种能直接对抗病菌的蛋白质)比正常人少28%,相当于中耳的“免疫盾牌”变薄了,抗感染能力自然下降。
这些信号要警惕,可能是感染的“预警”
如果出现三个典型症状,要尽快去查:一是持续3个月以上的耳闷胀感(像耳朵里塞了棉花);二是听声音变轻(比如别人说话要凑近些才能听清,听力损失在25-40分贝之间);三是嚼东西或吞咽时耳朵疼。如果是小孩,还要注意语言发育,比如说话晚、吐字不清,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声导抗(查中耳压力)和纯音测听(查听力)。
日常防护做好这3点,降低感染风险
- 环境保湿:尽量让耳道保持45%-60%的湿度,比如用生理盐水做的保湿喷雾,避免太干或太潮。
- 调节压力:坐飞机、高铁时,多做吞咽动作或嚼无糖口香糖,帮咽鼓管打开,避免中耳压力异常。
- 营养辅助:可以适量补点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D),但要先问医生,不要自己乱补。
感染了怎么办?分层管理很重要
如果急性发炎(比如突然耳朵疼、流脓),先选非侵入性治疗,比如咽鼓管吹张术(用专门的方法疏通咽鼓管);如果是慢性炎症,要先做细菌培养,再选适合的抗生素滴耳液。另外,建议每3个月做一次颞骨高分辨率CT,看看中耳结构有没有变化。注意:千万不要用棉签掏耳朵,容易戳伤耳道或中耳,反而加重问题。
其实,耳道闭锁的患者只要做好系统化管理,比如早识别信号、规范治疗、定期复查,急性中耳炎的年发病率能降低60%。关键是要早重视——一旦出现耳闷、听力下降、咀嚼疼这些信号,赶紧找耳鼻喉科医生,一起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还要定期随访,这样才能把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