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疖别乱挤!正确处理和预防方法

健康科普 / 治疗与康复2025-10-17 11:53:43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77字
本文系统解析鼻疖成因与科学处理原则,重点阐述感染控制要点及并发症预防策略,帮助读者建立规范护理认知体系,掌握安全处置关键技巧
鼻疖金黄色葡萄球菌毛囊炎局部感染挖鼻习惯皮肤屏障糖尿病莫匹罗星软膏抗生素耳鼻喉科
鼻疖别乱挤!正确处理和预防方法

鼻疖是咱们常遇到的鼻腔皮肤问题,说白了就是鼻前庭、鼻尖或者鼻翼这些皮脂腺多的地方,长了红肿、疼痛的小脓包,属于表浅的毛囊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细菌其实很多健康人鼻腔里都有,但只有当鼻腔黏膜受分泌物刺激、皮肤屏障被破坏时,才会趁机引发感染,有研究显示约68%的健康人鼻腔能查到它,但不是人人都会中招。

为什么会得鼻疖?

得鼻疖主要和三个核心因素有关。第一是皮肤屏障破了:抠鼻子、拔鼻毛、用力揉鼻子这些习惯,很容易把鼻腔表面的皮肤保护层磨破;第二是免疫力弱:比如有糖尿病、HIV感染,或者长期吃免疫抑制药的人,身体抵抗力差,细菌更容易“作乱”;第三是局部环境闷湿:长时间戴不透气的口罩、鼻子不通气(比如鼻炎导致的鼻塞),都会让鼻腔周围皮肤处于“闷汗”状态,给细菌繁殖创造条件。而且数据显示,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发病率比免疫缺陷的人低3.2倍呢。

最危险的事:别自己挤脓包!

这里要特别提醒——绝对不能用手挤、用针挑鼻疖!鼻子所在的“危险三角区”(从鼻根到两侧嘴角的三角形区域),静脉里没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乱挤会让感染顺着血管扩散:轻则引发眶周红肿、疼痛(比如眼皮肿得睁不开),重则导致海绵窦血栓(一种会危及生命的颅内感染),甚至全身发烧、乏力。临床观察发现,37%的患者因为自行挤压让感染扩散了,某教学医院还统计过,乱挤导致并发症的病例里,12%出现了全身炎症反应。所以发现红肿后48小时内,千万别碰、别挤!

得了鼻疖怎么治?

治疗要按阶段来,别自己瞎用药。刚红肿的时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外用抗菌药膏,同时用生理盐水湿敷(把纱布蘸温生理盐水,拧到不滴水,敷在红肿处),帮助消肿;如果已经冒出白头、化脓了,得让医生判断要不要“挑破引流”——千万不要自己动手!要是感染比较重(比如整个鼻尖都肿了、发烧),可能需要口服抗生素,但一定要听医生的: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女性,得找专业医师选安全的药物,避免影响宝宝。

日常护理要注意这些

护理对恢复很关键。第一,保持鼻子周围干燥透气:别用厚重的面霜、粉底盖在红肿处,会闷得更严重;第二,热敷要适度:用温毛巾敷的话,温度别超过40℃(和洗澡水差不多),每次最多15分钟,不然会烫伤皮肤;第三,减少摩擦:用棉质、柔软的敷料(比如医用纱布)覆盖红肿处,别用粗糙的纸巾擦;第四,注意卫生:毛巾、枕巾要每天换,每周用开水烫10分钟消毒,避免细菌反复沾到鼻子上。

饮食上,可以多吃点含维生素A(比如胡萝卜、动物肝脏)、(比如瘦肉、坚果)的食物,帮助皮肤修复,但维生素A是脂溶性的,过量会中毒,别补太多(比如每天吃超过1个动物肝脏就可能过量)。

这些情况要立刻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赶紧找医生:

  • 红肿越来越大,疼得连碰都不能碰;
  • 发烧超过38.5℃,还伴有乏力、头疼;
  • 脸上发麻、眼皮肿得睁不开,或者看东西模糊;
  • 整个鼻子甚至脸颊都肿起来了。

这些都是感染扩散的信号,可能需要做B超或CT检查,医生会根据脓肿成熟度决定要不要切开引流,严重的还得静脉用抗生素。

怎么预防鼻疖复发?

想远离鼻疖,关键是改掉“作”的习惯:

  • 别拔鼻毛:用电动剃鼻器代替手拔,不会扯破皮肤;
  • 每天洗鼻子:用生理盐水冲鼻腔(水温32-34℃),把分泌物、细菌冲掉;
  • 戴口罩别闷着:选透气的医用外科口罩,长时间戴的话加个棉内衬,避免口罩湿乎乎的贴在脸上;
  • 反复发作者要查原因:如果一年内长3次以上鼻疖,最好去查下免疫功能(比如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和鼻腔菌群,看看是不是有隐藏的糖尿病、免疫缺陷,或者鼻腔里有害菌太多。

总的来说,鼻疖就是“鼻子上的小脓包”,但乱挤、不重视会变大事。记住三个核心:别抠别挤、及时找医生、做好日常护理,再加上正确预防,就能轻松应对这个“小麻烦”啦!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