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耳朵里有一套由外耳、中耳、内耳共同组成的“压力调节系统”,像个精密的平衡网。如果咽鼓管通气不畅,或者内外耳的压力差超过了身体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出现耳朵闷胀、听力波动的感觉。这种压力差还可能导致鼓膜往里陷、听骨链动不了,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内耳的淋巴循环。
耳压失衡的三大原因
咽鼓管“罢工”了
连接鼻子后面和中耳的咽鼓管,是调节耳压的“核心开关”。感冒、过敏或者鼻炎发作时,咽鼓管会水肿堵住,导致中耳通气不畅。有研究发现,超过60%因气压变化受伤的耳朵,都有咽鼓管肌肉功能紊乱的问题,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吞咽时耳朵里原本的“咯噔”声消失了。
环境气压变太快
坐飞机或者潜水时,环境压力快速变化,对耳朵的调节系统挑战很大。飞机起降时,每分钟气压变化超过2000帕,鼓膜承受的力量差不多相当于压了10公斤的东西;潜水时每往下10米,压力就会增加1倍(相当于1个大气压),这一点要特别留意。
耳朵本身有毛病
梅尼埃病患者耳内的内淋巴液会积水,打乱耳内的压力平衡,导致听力时好时坏、头晕。慢性中耳炎引起的鼓室积液,会让耳朵一直承受压力,临床数据显示,约75%的慢性中耳炎患者,会长期有耳压异常的问题。
不同症状要怎么应对?
紧急情况(立刻去医院!)
突然听力大幅下降,同时耳朵剧烈胀痛,2小时都没缓解;一直眩晕,还伴着恶心呕吐、站不稳。
亚急性症状(3天内要就诊)
耳朵闷胀感持续超过3天;听力时好时坏,还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在耳朵里特别响。
可观察的情况(不用急着去医院)
短暂的耳压变化,吞口水就能缓解;一次气压变化后,暂时有点听不清。
自己就能做的耳压调节方法
主动“通”咽鼓管
吃点酸的东西刺激唾液分泌,每分钟吞6-8次口水,能帮咽鼓管打开;嚼口香糖能让咽鼓管开合的次数增加3倍,特别适合坐飞机、爬山时预防用。
自己给耳朵“加压”
每天做3组“闭口捏鼻子慢慢鼓气”的动作(叫瓦尔萨尔瓦动作),能预防咽鼓管粘连;再用40℃左右的热毛巾敷耳朵周围,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环境变化时的小技巧
坐飞机时别睡觉,保持吞口水的动作;潜水前先测试一下耳压能不能平衡;感冒的时候别坐飞机或潜水,也别用收缩血管的滴鼻药。
医生怎么诊断和治疗?
耳鼻喉科医生通常会用“声导抗测试+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三个检查一起判断。如果怀疑是梅尼埃病,得符合“两次眩晕发作+听力下降(感音神经性)+耳鸣”的标准,建议记症状日记帮医生诊断。
长期预防要做好这几点
建立耳朵的健康档案,定期查听力;过敏季节到来前,先查一下咽鼓管功能;学会正确的耳压平衡方法,别让一侧耳朵进水引发炎症;如果耳压异常持续了,要在3天内去耳科做专业检查。
耳压异常虽然不是急重病,但长期不管可能会让听力慢慢变差。只要用科学的方法预防和及时处理,就能让耳压平衡系统正常工作。建议每年做一次耳科专项检查,尤其是经常接触气压变化的人(比如飞行员、潜水员),更要做好耳朵的健康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