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它的表现和缺损大小关系很大——小缺损通常没明显症状,中大型缺损可能影响多个系统,得通过系统检查来判断。
小型缺损的临床特征
儿童ASD里,70%-80%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继发孔型缺损,这类孩子往往是因为心脏听诊有异常才进一步查出问题的。医生在胸骨左缘第2-3根肋骨之间能听到2-3级的收缩期杂音,这是因为右心室里的血液量增多,导致三尖瓣处血流速度变快引起的。要注意的是,这类孩子里约40%能在1-3岁内自己长好,但得定期做超声心动图,盯着分流的情况。
心电图常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P波时间变长但形状正常。有些成年人是因为心律失常或者体检发现右心室扩大才确诊的,这类情况建议每2年复查心脏彩超,重点看右心室和左心室的内径比值有没有超过1.2。
中大型缺损的病理生理变化
当缺损直径≥8毫米时,左心室流向右心室的血液比例常超过1.5:1,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肺循环里的血液变多会让肺动脉压力升高,表现为活动后容易累、耐受力下降,还老得呼吸道感染。研究显示,这类患者得肺动脉高压的风险比正常人高5-7倍。
孩子的生长发育迟缓是重要特点,约60%的孩子身高体重低于同龄人第3百分位(也就是比97%的同龄人都矮或轻)。右心室里血液量太多会导致心前区(胸口前方)隆起、剑突下(胸口下方骨头处)跳动更明显。要注意,12岁以上患者如果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的情况会明显增多,这说明得赶紧评估要不要手术。
特殊临床警示信号
异常出汗尤其是夜间盗汗的比例能达到45%,这跟自主神经调节紊乱有关。心律失常的比例会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加,18岁以上患者里房性早搏的检出率有30%,得结合动态心电图评估心脏电生理异常的风险。
重要的警示信号有:一年得3次以上肺炎、运动后血氧饱和度下降超过5%、右心房压力>10mmHg。如果有这些情况,建议6个月内做右心导管检查,看看肺血管阻力有没有超过4 Wood单位。
诊疗决策路径
诊断流程一般是:先做心脏听诊→再做心电图筛查→然后做经胸超声心动图→必要时做经食道超声。能做介入封堵术的情况包括:年龄≥3岁、体重>15kg、缺损直径≤34mm,而且缺损边缘足够(能固定封堵器)。需要做外科手术修补的情况是:有肺动脉高压同时右心功能不好、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或者介入封堵没成功。
治疗时机要综合判断:3-5岁是做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成人患者如果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血流比值(Qp/Qs)≥1.5,而且右心室血液量增加,建议30岁前干预。术后得长期随访心功能和有没有残余分流,抗血小板治疗要坚持6个月。
总的来说,房间隔缺损的表现轻重不一,小缺损可能自己长好但要定期复查,中大型缺损会影响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得及时检查评估。不管是哪种情况,早发现、早随访、早干预都能帮助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