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可能遇到过反复肚子疼、排便规律变了,甚至擦屁股时发现厕纸带血的情况。这些看似普通的肠胃不适,可能藏着肠道里的“小凸起”——肠息肉在作怪。这个躲在肠道褶皱里的异常增生组织,近年发病率持续攀升,得引起足够重视。
肠道里的“小凸起”是怎么长出来的?
肠息肉其实是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小凸起”,就像平整的柏油路上突然冒出来的小土包。这种异常增生和肠道菌群失衡、慢性炎症刺激,还有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比如长期吃高脂食物的人,肠息肉检出率比吃健康饮食的人高不少,可能是因为高脂饮食会破坏肠道的“保护屏障”。
当这些“小凸起”被粪便摩擦时,表面容易破损出血,表现为便血;肠道想把这些“异物”排出去,就会过度蠕动,结果导致腹泻与肚子疼交替出现。要注意的是,超过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被医学界称为“癌前病变”。
揪出肠息肉的三大“神器”
面对这个“隐形威胁”,现代医学有完整的检查体系:
- 结肠镜检查:像“肠道的放大镜”,既能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还能同步取组织做病理活检。现在的窄带成像技术(NBI),能把微小病变的检出率提得更高。
- 粪便DNA检测:是无创筛查方法,通过分析粪便里肠道脱落细胞的基因突变找息肉。研究显示,它对进展期息肉的检出准确率能到90%以上。
- 虚拟结肠镜:用CT三维重建技术把肠道“拍”成全景图,不用插管子,特别适合不能耐受传统结肠镜的人。
切除肠息肉的现代策略
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息肉大小、形态选处理方案:
- 内镜下微创切除:90%以上的良性息肉能通过肠镜微创摘除,创面小、恢复快。
- 药物辅助治疗:有些特殊类型息肉,可配合用调节肠道菌群、修复黏膜屏障的药。
- 定期随访:术后要定个体化复查方案,比如腺瘤性息肉患者,一般建议每1-3年查一次肠镜。
怎么给肠道筑“防波堤”?
预防肠息肉关键在日常调理:
- 调整饮食:每天吃25-30克膳食纤维(比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像西兰花、白菜)。研究发现,每周吃3次以上西兰花的人,息肉复发率低很多。
- 坚持运动: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游泳、快走),能改善肠道蠕动,帮肠道“动起来”。
- 养菌群:适当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 戒加工食品:少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零食(比如蛋糕、油炸食品),这类食物会破坏肠道屏障。
这些信号要赶紧查肠道!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做肠道检查:
- 排便规律变了(比如突然便秘或腹泻),持续超过2周;
- 便血,或大便潜血检查阳性(没看到血但化验有血);
-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 40岁以上首次出现肠道症状;
- 有家族性息肉病史。
要强调的是,肠息肉防治是系统工程,既要重视医学干预,更要建科学的生活方式。就像养花园要定期除草,定期肠道筛查是现代人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早发现、早处理是避免病情进展的关键。养成健康生活模式,就能给肠道筑一道坚固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