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是筛查肠道疾病(如息肉、肠癌)的重要手段,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离不开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的每一步规范。下面从4个关键环节,帮大家理清肠镜检查的核心注意事项。
检查前:做好3件事,让肠道“-ready”
- 肠道准备:分次喝药更干净
肠镜的关键是“看清楚”,因此肠道需要达到“Ⅰ级清洁度”(残留液体≤50ml)。医生通常推荐分次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检查前1天晚餐后开始喝,第一次取100克药粉用1000毫升温水冲开;检查当天提前4小时,把剩下的药喝完。这种方法比一次性喝药更能保证肠道干净,也更少让人事后难受。 - 饮食:提前3天“减渣”
检查前3天要逐步调整饮食:第1天吃低纤维半流质(如鸡蛋羹、白粥),好消化不留渣;第2天换成清流质(如米汤、过滤果汁),完全无固体颗粒;检查当天不能吃固体食物。还要避开红色饮品(如西瓜汁、番茄汁)——红色液体容易和消化道出血混淆,影响医生判断。 - 基础疾病:提前和医生说清楚
有心血管病的患者,要监测血压:如果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得先暂缓检查;糖尿病患者检查当天要停服二甲双胍(具体调药听医生的),改胰岛素控制血糖;吃抗凝药(如阿司匹林)的人,要提前查凝血功能,停药时间需专科医生评估。
检查中:配合医生,让过程更顺畅
- 姿势:跟着医生“换动作”
普通肠镜要分3步调整姿势:一开始左侧躺(镜子进肠前30厘米保持这个姿势);镜子到乙状结肠(大肠的一个弯道)时,换成仰卧;过了脾曲(另一个弯道)再右侧躺。这样能减少肠道“绕弯”带来的胀痛感。 - 麻醉:无痛肠镜更精准
现在无痛肠镜用“靶控输注”技术,能精准控制麻醉深度(让大脑处于“刚好睡着”的状态),比以前手动推药更少出现低血压;还有闭环系统自动调药量,做完醒得更快,不适感更轻。 - 特殊人群:有专门“照顾”
孕妇要选14-28周做(这时候胎儿相对稳定),且左侧躺减少子宫压迫;肥胖者可调整姿势,用重力让肠道更暴露;小朋友做肠镜需全身麻醉,方案由儿科医生定。
检查后:护理到位,防并发症
- 恢复:慢慢“重启”生活
普通肠镜:2小时后能喝流质(如米汤),4小时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无痛肠镜:术后1小时内平躺着,2小时后可轻活动(如慢走),24小时后才能正常上班、运动。第一次大便用坐便器,别用力,避免肛门出血。 - 这些信号:赶紧找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持续性剧烈腹痛、拉血便、发烧、心跳一直快、肚子胀得厉害且没有“咕噜声”(肠鸣音消失)。注意:有些并发症会在检查后12-48小时出现,术后2天要多观察。
医生操作:有严格“质量线”
为了保证检查准,医生要遵守4个“100%”:肠道准备合格、能插到盲肠(大肠尽头)、能检出腺瘤(易癌变的息肉)、退镜时间达标。最新指南要求:医生退镜子的时间不能少于6分钟,还要用窄带成像技术仔细看整个结肠;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病史),会用染色或放大内镜,把小到几毫米的病变也找出来。
总的来说,肠镜检查的每一步都有“规矩”——从术前清肠、饮食调整,到术中姿势配合、麻醉管理,再到术后护理,甚至医生的操作细节,都是为了更准确发现问题、更安全完成检查。只要跟着医生的指导做,就能让肠镜检查更顺利,也更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