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好不好,和肿瘤分期密切相关——不同分期的患者,5年生存率差别很大,这也给我们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了关键参考。
分期体系与生存率关联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TNM分期系统,会从三个维度评估肿瘤情况:肿瘤浸润肠道的深度(T)、有没有转移到附近淋巴结(N)、有没有远处转移(比如肝、肺等,M),根据这三个指标把结直肠癌分成Ⅰ到Ⅳ期。Ⅰ期肿瘤还局限在肠壁的黏膜层,5年生存率能到90%-95%;Ⅱ期肿瘤穿透了肌层,但没累及淋巴结,生存率降到70%-85%;Ⅲ期出现了附近淋巴结转移,规范治疗后生存率能维持在60%-70%;要是到了Ⅳ期,肿瘤已经远处转移,生存率会骤降到10%-30%。
早筛的临床价值
从癌前病变(比如肠息肉)发展成恶性肿瘤,通常要10-15年,这给了我们早期干预的时间窗口。肠镜检查是最有效的早筛手段,能发现90%以上的癌前息肉,及时切掉的话,能把癌变风险降低80%。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5年做一次肠镜;如果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要提前到30岁开始查,而且缩短检查间隔。粪便潜血试验可以作为补充筛查,它的阳性检出率能达到70%-80%。
预防策略的科学依据
吃什么、怎么生活,和肠癌的发生关系很大。每天吃500克新鲜蔬菜和水果,能补充抗氧化剂和膳食纤维,让肠癌风险降低30%;红肉(比如猪肉、牛肉)要控制量,每周别超过500克,减少饱和脂肪酸对肠道黏膜的刺激。另外,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临床研究证实能让肠癌发病率下降15%-20%。运动也不能少,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致癌物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
临床症状识别
要警惕“肠癌三联征”:一是排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便秘、腹泻,或大便次数变多),持续超过2周;二是大便隐血阳性(需通过检查发现);三是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公斤。40岁以上的人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赶紧启动“2周肠镜检查流程”——也就是2周内去做肠镜。还要注意,Ⅰ-Ⅱ期的肠癌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约30%的患者是通过体检筛查才发现的。
治疗进展与选择
现在微创手术已经占了结直肠癌手术的70%,它的5年生存率和传统开腹手术差不多(85% vs 83%),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能降低40%。靶向药物联合化疗,能让Ⅲ期患者的复发风险下降35%;免疫治疗则在一些特定的Ⅳ期患者中,实现了生存期的延长。所有治疗方案都得经过多学科会诊(MDT,比如外科、内科、放疗科等医生一起讨论)来制定,千万别自己尝试没经过科学验证的替代疗法。
临床数据早就证实,早期诊断加规范治疗,能大大改善结直肠癌的预后。想要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关键就是这几点:建立定期筛查的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大家要主动参与癌症防治,用科学的方法掌握自己的健康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