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腔黏膜受慢性炎症刺激长出来的良性增生,和局部免疫反应出问题、组织修复乱了密切相关。成年人里大概4%的人会得,哮喘患者更高,能到15%,常和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一起出现,典型表现就是鼻子里长了半透明、像荔枝肉一样的肿物。
为什么会得鼻息肉?
鼻息肉不是肿瘤,是鼻腔黏膜长期“发炎”的结果。如果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腔里的炎症老不好,黏膜就会慢慢增生,形成息肉。另外,局部免疫反应紊乱、组织修复异常,也会促进息肉生长。数据显示,哮喘患者因为气道更敏感,患病率比普通人高3倍多。
早期鼻息肉,先试试药物
如果息肉还小(直径小于1厘米),不用急着手术,药物能控制:
- 局部用糖皮质激素:用喷鼻剂或雾化的方式给药,坚持用3个月,约60%的小息肉会变小。要按疗程用,别用用停停,不然效果会打折扣。
- 鼻腔冲洗:用0.9%生理盐水每天冲2次,能把鼻子里的过敏原(比如花粉、尘螨)和炎症分泌物冲掉,减少对黏膜的刺激。坚持冲6个月,复发风险能降40%。
- 短期用减充血剂:急性鼻塞特别厉害时,能短期用减充血剂缓解,但最多用7天,不然可能越用越塞(反跳性鼻塞)。
要注意,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药物有效率能到78%;如果息肉占了鼻腔2/3以上,药物效果就差很多了,得考虑手术。
大息肉?试试微创手术
现在治鼻息肉主要用鼻内镜手术,比传统手术更精准、恢复更快:
- 精准找病灶:借助4毫米的内镜和影像导航技术,能清楚看到鼻子里的息肉位置,不会伤到周围正常组织。
- 边切边止血:用动力切削加低温等离子技术,切息肉的同时止血、调节神经,比传统手术复发率低30%。
- 恢复快:大部分患者术后24小时就能下床,3天内鼻子通气就明显变好。术后好好护理,5年复发率能控制在15%以下。
治还是切?医生看这3点
医生选治疗方案,主要看三个指标:
- 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
- 有2个以上症状(比如鼻塞、闻不到味、睡不好);
- 得病超过3年。
如果满足两个,手术比吃药好处更多,早治能降低28%的并发症风险(比如鼻窦炎加重、嗅觉永久丧失)。
术后护理,别忘这3件事
手术不是结束,术后护理才是防复发的关键:
- 定期复查:术后前3个月每月查内镜,看看黏膜恢复得怎么样,有没有小息肉长出来。
- 坚持喷药:术后要规范用激素喷鼻剂6到12个月,减少鼻腔炎症,防止息肉复发。
- 避开过敏原: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尘螨、花粉,过敏季节戴医用口罩,少去花草多的地方,减少对鼻腔的刺激。
最近研究发现,有些反复发作的患者,加用生物制剂能再降低25%的复发风险,但得医生评估后才能用。
出现这些症状,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以下情况,建议2周内去耳鼻喉科检查:
- 单侧鼻子持续堵超过10天,擤鼻涕也不通;
- 嗅觉明显下降,比如闻不到饭香、香水味,影响日常;
- 白天老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下降;
- 睡觉打呼噜、呼吸忽快忽慢,甚至憋醒;
- 孩子突然学习成绩下降、上课坐不住,或者老说鼻子堵。
还有些特殊人群要注意: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以下再手术,避免术后伤口不好长;凝血有问题的人(比如血小板低),术前要把指标调到安全范围,防止手术出血。
鼻息肉是常见的鼻腔问题,虽然是良性的,但会影响呼吸、嗅觉甚至睡眠。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小息肉用药物就能控制,大息肉用微创手术能根治,术后好好护理、避开过敏原,能大大降低复发风险。如果出现鼻塞、闻不到味这些症状,别拖着,赶紧去医院,早干预早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