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里出现白色“豆腐渣”样的絮状物,不少人都遇到过——其实这是扁桃体隐窝(扁桃体表面的小凹坑)里攒的“脏东西”:细菌抱团形成的“生物膜”、发炎渗出来的脓液,还有脱落的口腔上皮细胞混在一起变成的脓栓。这种脓栓和扁桃体本身粘得不太紧,医生用专业工具能安全清掉。研究发现,里面68%都能查到链球菌,所以得针对性抗感染处理。
“豆腐渣”到底是什么?
喉咙里的白色絮状物,本质是扁桃体隐窝里的“混合垃圾”:细菌聚在一起形成的生物膜、炎症渗出的脓液,再加上脱落的上皮细胞,裹成了脓栓。它和扁桃体组织粘得松,医生用专业方法能安全清除。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脓栓中链球菌的检出率高达68%,所以抗感染得对准这类细菌。
抗生素怎么用?分步骤来
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用抗生素,得按“阶梯”来:
- 首选方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比如青霉素类)对引起扁桃体炎的A组溶血性链球菌敏感率超过90%,一定要连续用够10天——别嫌麻烦,这能大大降低风湿热、肾炎等并发症风险。
- 替代方案:对青霉素过敏的人,可以选克林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它们对付那些能“破坏”青霉素的细菌更管用。
- 看效果的关键时间:用了药3天(72小时)是“试金石”——如果还烧到38.5℃以上,或者喉咙疼得更厉害了,得赶紧找医生调药。
脓栓怎么清?医生操作有讲究
想清脓栓,得选对时机和方法:
- 最佳时间:发病第3-5天,炎症最明显的时候清,效果最好。
- 操作细节:医生会先给喉咙表面涂麻药,减少恶心、呕吐的反射;然后用脉冲式冲洗(频率4-6次/秒,压力控制在20-50kPa),既能清干净脓栓,又不会伤喉咙。
- 术后护理:清完要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漱口,保持口腔pH值在6.2-7.0(弱酸性到中性),抑制细菌再生长。
在家怎么护理?记好4点
- 降温要科学:体温超过38.5℃时,按医生说的用退烧药,同时用温水擦脖子、腋窝、大腿根儿物理降温——别用酒精擦,容易过敏。
- 吃好喝好:每天要喝够1500-2500ml水(大概3-5瓶矿泉水),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米汤、果蔬泥、鸡蛋羹,别吃硬的、辣的、烫的,避免刺激喉咙。
- 环境要舒服:家里空气湿度保持40%-60%(太干喉咙会更疼,太湿容易滋生细菌),定期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灰尘、病菌。
- 观察症状变化:记好这几点——吞咽有多疼(比如能不能顺利吞水)、发烧持续了几天、有没有耳朵疼、呼吸困难、脖子肿等情况,复诊时给医生看。
老复发?得查免疫力
如果一年发作3次以上,建议查这几项:
- 免疫球蛋白:查IgA、IgG这些免疫蛋白有没有低于正常,比如IgA低可能更容易反复感染。
- 淋巴细胞亚群:查CD4+/CD8+比值——这个比值异常,说明细胞免疫“失调”,抵抗力差。
- 过敏原:排查有没有对食物(比如牛奶、鸡蛋)或环境(比如尘螨、花粉)过敏,过敏会反复刺激扁桃体发炎。
特殊人群:老人、小孩、孕妇要注意
- 孩子:优先选糖浆类抗生素,容易喝;家长要盯着按时吃药,注意有没有拉肚子、恶心等副作用。
- 老人:要查肝肾功能,调整吃药间隔——比如肾功能不好的,可能要延长吃药时间,避免药物在体内攒太多伤身体;还要预防抗生素引起的拉肚子。
- 孕妇:绝对不能用氟喹诺酮(比如XX沙星)、四环素类药,首选青霉素类,全程按医生说的用,对宝宝安全。
什么时候要开刀?看这4条
如果符合以下任一情况,得考虑切扁桃体:
- 一年发作7次以上,或者连续3年每年发作5次以上;
- 症状持续21天还没缓解(比如一直疼、一直烧);
- 出现咽旁间隙感染(脖子肿、疼得没法转头)或睡眠呼吸暂停(睡觉打呼噜突然停几秒);
- 做B超或CT发现扁桃体周围有脓肿。
总的来说,喉咙里的“豆腐渣”样东西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对症处理”:抗生素用够疗程,脓栓找医生清,在家护理到位。老复发的要查免疫力,该手术的别犹豫。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跟着医生的步骤来,就能彻底解决扁桃体炎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