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是呼吸道重要的免疫器官,能帮我们抵御病菌入侵,但如果它的防御功能出问题,可能引发反复炎症。不少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会出现免疫失衡,这种异常免疫状态是医生考虑手术的重要参考。
手术决策看这3个维度
根据最新临床指南,手术评估要综合以下情况:
-
发作频率
- 连续两年,每年急性发作至少3次;
- 每次发作都有高烧(超过38.3℃)和化脓;
- 发作间隔不到3周,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
-
全身并发症
- 抽血发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超标;
- 肾功能检查有异常;
- 关节超声显示有炎症。
-
生活质量影响
- 一年里因为生病请假超过30天;
- 孩子出现睡眠呼吸障碍(比如打鼾、憋气);
- 吞咽困难,导致吃饭不好、营养跟不上。
不用手术?试试分层保守治疗
没达到手术条件的患者,可以按以下步骤管理:
基础护理
- 先做微生物检测,找出具体致病菌;
- 用生理盐水加碳酸氢钠溶液做雾化护理;
- 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急性发作时的应对
- 发烧时根据需要用非甾体抗炎药,但要注意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
- 局部用溶菌酶制剂;
- 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生素。
现在的手术技术有这些优势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3种:
-
低温等离子消融
- 手术温度控制在40-70℃;
- 术中出血明显减少;
- 术后疼痛比传统手术轻很多。
-
超声刀精准切除
- 利用高频振动闭合血管,减少出血;
- 能保留部分正常扁桃体结构;
- 特别适合凝血功能不好的人。
-
机器人辅助手术
- 提供高清三维放大视野,看得更清楚;
- 能到达传统器械碰不到的区域;
- 大大降低术后出血风险。
术后康复分3个阶段
术后康复要循序渐进:
-
急性期(1-3天)
- 严格吃冷流质食物(比如凉牛奶、藕粉),避免热、硬食物;
- 定期检查伤口有没有渗血;
- 房间保持适宜湿度,避免干燥。
-
亚急性期(4-10天)
- 慢慢调整饮食,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比如粥、软面条);
- 开始简单康复训练(比如轻轻张嘴、伸舌头);
- 定期复查炎症指标,观察恢复情况。
-
恢复期(11-30天)
- 做呼吸功能训练(比如深呼吸、吹气球);
- 学会自我监测症状(比如喉咙痛、出血);
- 在医生指导下接种相关疫苗,增强抵抗力。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 儿童:5岁以下优先保守治疗,尽量不手术;
- 成人初发:需全面评估免疫指标变化,再决定是否手术;
- 孕妇:非紧急情况建议产后再评估,避免影响胎儿。
保留部分扁桃体组织能缓解术后喉咙干的问题,但需符合严格条件。治疗决策要由多学科医生共同商量,综合症状、检查结果和生活质量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才能选出最适合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