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的人,可能会遇到鼻子出血的情况。这类药会暂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血小板是帮我们止血的“小帮手”,要是鼻腔黏膜的血管受了损(比如干燥、揉鼻子揉伤了),凝血时间就会变长,容易出鼻血。学会正确的应急处理和日常护理方法,能帮着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不影响药物的疗效。
为什么吃抗血小板药会鼻子出血?
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是不可逆地抑制一种叫“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阻止血栓素A2的合成,让血小板没法“抱团”止血。这种抑制作用会持续整个血小板的生命周期(大概7-10天)。如果鼻腔黏膜因为干燥、外力摩擦(比如挖鼻子、擤鼻涕太用力)受损,原本能快速止住的小出血,就可能变成持续的流鼻血。临床发现,不少患者是因为没好好护理鼻子,才诱发了这种情况。
鼻子出血了,四步快速止血
遇到鼻子出血别慌,按这四步做能有效控制:
1. 摆对姿势,别仰头
坐着,身体往前倾15度左右,让鼻血自然流到外面(可以用纸巾轻接),千万别仰头——仰头会把血吸进气管,有呛到或误吸的风险;头也别来回晃,保持稳定。
2. 捏紧鼻翼,持续压迫
用拇指和食指捏紧鼻翼的软组织(大概在鼻尖往下2-3厘米的位置),力度要刚好能挡住鼻孔的气(别太轻没效果,也别太用力压疼鼻子)。一直捏5-10分钟,要覆盖鼻中隔前下方那些血管多的区域。别中途反复松开看有没有止住,不然刚形成的血痂会被破坏,又会出血。
3. 冷敷辅助,别冻着皮肤
用包着干毛巾的冰袋敷在鼻梁上(冰袋直接贴皮肤会冻伤),接触面积要超过5×5厘米,每次敷不超过10分钟,中间歇5分钟再敷。给小朋友敷的话,时间要更短(比如5分钟以内),避免冻伤。
4. 评估情况,要不要去医院
准备个浅色容器(比如干净的小碗)接血,观察出血量:如果超过1汤匙(约15毫升),或者出血超过20分钟还没停,或者伴随头晕、心跳变快、呼吸急促这些症状,得赶紧去医院——这可能是出血量大或全身反应的信号。
止完血,还要注意这些事
初步处理后,建议记个“出血日记”:把出血的时间、持续时长、处理方式(比如捏了多久、有没有冷敷)、效果(有没有止住)都写下来,方便后续看医生时参考。要是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
- 24小时内反复出血3次以上;
- 单次出血量超过2汤匙(约30毫升);
- 一直觉得晕、没力气(可能是失血多的表现);
- 原来出血的地方又开始渗血。
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比如改在饭后吃、加用黏膜保护剂),但千万别自己停药——研究显示,中断抗血小板治疗会大幅增加心梗、脑梗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
平时怎么预防鼻子出血?
做好这几件事,能帮着降低出血风险:
- 保持鼻腔湿润: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可以用加湿器),每天用生理盐水喷鼻1-2次,保持黏膜湿润;
- 润滑鼻腔:睡前在鼻腔前端涂一点矿物油(比如石蜡油),避免黏膜太干裂开;
- 吃药时间选对:饭后服用抗血小板药,减少对胃的刺激(胃黏膜受损也可能间接影响凝血);
- 吃对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K(比如菠菜、西兰花等深绿色蔬菜)和类黄酮(比如蓝莓、柑橘)的食物,帮着维持血管弹性。
最后提醒
如果同时吃其他抗血小板药(比如氯吡格雷),或者本身凝血功能有问题(比如血友病、肝硬化),建议定期做鼻腔检查(比如每年1次)。其实,鼻子出血是抗血小板药常见的副作用,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做好日常护理,就能在维持药物疗效的同时,把出血风险降到最低。要是遇到严重出血,别犹豫,赶紧找医生帮忙——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