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一类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比如治疗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时会用到。不少人因为病情需要,会长期使用这类药。但要提醒大家:长期用PPI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吃进去的钙,需要胃酸帮忙溶解,才能被肠道吸收。如果长期用PPI抑制胃酸,钙的吸收效率会下降——2022年《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可能会降15%到30%。而且用的时间越久,风险越高:连续用1年以上的人,骨质疏松风险比不用的人高约34%;但短期用(不超过6周)的话,风险只稍微上升不到5%。
用药策略调整原则
- 慢慢减药量: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用药频率,比如从每天吃改成隔天吃,这样钙的吸收率大概能回升12%。
- 换影响小的药:如果必须长期用,医生可能会换成H2受体拮抗剂,这类药对钙代谢的影响更小。
- 定期评估要不要继续用:每3个月找医生看看,要是症状已经缓解,或者骨密度T值低于-1.5,就得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营养要跟上
- 钙要吃够:每天建议摄入1200-1500mg钙,比如3杯250ml的牛奶(约750ml)、100克北豆腐,再抓一把芝麻,组合起来基本能满足需求。
- 补维生素D:每天在非正午时段晒15分钟太阳,促进身体自己合成维生素D;也可以吃点三文鱼、蛋黄这类含维生素D的食物。
- 加维生素K2:研究发现,补维生素K2能让钙更“精准”地往骨骼里运输,效率能提高28%,最好和钙一起吃。
动起来护骨头
- 抗阻训练:每周做3次弹力带练习,每次30分钟,能让骨密度每年少下降1.8个百分点。
- 负重运动:每周快走5次,每次40分钟,记得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50岁以上的人先做心肺功能检查,没问题再开始。
- 避开高冲击动作:如果骨密度T值低于-2.5,别做跳跃、深蹲这类冲击力大的动作,避免伤骨头。
定期做这些检查
- 查营养指标:开始用PPI的第一年,每6个月查一次血钙和25-羟维生素D,看看钙和维生素D够不够。
- 查骨密度:连续用3年以上的话,每2年做一次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检测,这是诊断骨质疏松最准确的方法。
- 特殊人群多查:65岁以上的人要加查骨转换标志物(比如CTX、BALP),能更早发现骨量流失;如果有腰背酸痛或身高缩短,要增加检查次数。
生活方式改一改
- 戒烟限酒:抽烟会加速骨量流失,戒烟后每年能少流失1.8%的骨量;喝酒的话,每天酒精量别超过15克(约1小杯红酒或半瓶啤酒)。
- 睡好“养骨觉”:尽量在22点到凌晨2点之间进入深度睡眠,这个时段是骨形成的高峰期,骨形成指标能提高17%。
- 试试“3-2-1”睡眠法:睡前3小时别吃东西,2小时别碰电子设备,1小时前喝杯温牛奶,帮助进入深度睡眠。
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重视:
- 腰背持续酸痛,或身高比以前短了2厘米以上;
- 没外伤就出现骨折(比如搬轻东西时骨折);
- 血清钙浓度低于2.2mmol/L。 这时要立即做骨密度检测,并让医生重新评估用药方案。
最后要强调的是,PPI和骨质疏松的关系跟用药剂量、时间有关——用得越多、越久,风险越高。建议大家建个健康档案,记录用药时间、营养补充和运动情况,每半年找医生、营养师、运动教练做一次综合评估。通过系统性管理,既能控制基础疾病,又能最大限度降低骨骼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