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传统医药日,中医药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国内资讯 / 健康新闻责任编辑:蓝季动2025-10-23 09:10: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03字
2025年世界传统医药日,我国中医药在科研、人才和国际化方面取得进展,但也面临中药材质量、科研成果转化及文化认知差异等挑战。通过标准化体系、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本土化推广策略,中医药有望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方案。
中医药传统医药科研突破人才培养国际化中药材质量临床试验个性化制剂辨证论治标准化体系产学研协同文化认知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
2025世界传统医药日,中医药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2025年10月22日世界传统医药日,我国多地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主题活动。央视《朝闻天下》《今日环球》专题报道了中医药科研突破、人才建设及国际化进程。我国借助政策支持与科技融合,推动中药新药研发等,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多个中药产品海外注册,针灸等疗法获多国认可。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和亚健康调理中价值独特,有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方案的潜力。

中医药科研:创新突破背后藏着啥挑战?

在科技融合方面,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加速了中药成分分析与药效验证。以组学技术解析经典方剂“桂枝茯苓丸”抗肿瘤机制,推动其开发为靶向药物。循证医学也有进展,建立了中医药临床证据数据库,完成“清肺排毒汤”等方剂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国际认可提供科学依据。2025年已有3类中药创新药获批上市,复方丹参滴丸等经典方剂完成国际Ⅲ期临床试验,进入欧美市场申报阶段。 不过,现存挑战也不少。中药材质量受产地、炮制工艺影响大,导致国际注册时难以通过一致性评价。部分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像基于“经方”的个性化制剂开发受限于成本与推广模式。 解决方案是建立标准化体系,推行中药材GAP认证,联合高校与药企构建“从田间到临床”的质量追溯平台。还要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引导设立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推动高校基础研究与企业生产端对接,缩短研发周期。

中医药人才:培养成效与短板咋平衡?

我国已形成“院校教育 + 师承教育 + 继续教育”三维体系,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经典临床研习班”,师承导师与现代课程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占比从2020年的38%提升至2025年的62%,乡镇卫生院普遍配备针灸科与中药房。 但基层实践能力弱,部分基层医师仅掌握基础针灸或中成药使用,对“辨证论治”核心理念应用不足,难以处理复杂慢性病。高层次人才断层,精通经典医籍且具备科研能力的领军人才稀缺,制约创新药研发与国际标准制定。 优化路径是建立分级培训机制,针对基层医师开展“辨证思维强化班”,结合真实病例模拟诊疗;为高级人才提供与国际药企合作的研究基金。推广“双导师制”,要求青年医师同时跟随临床大家与科研专家学习,打破理论与实践割裂。

中医药国际化:进展显著,障碍咋破?

2025年已有12个中药产品以药品身份在欧盟、东盟国家注册,复方丹参滴丸在加拿大获批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美国、德国等国将针灸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澳大利亚制定中医师执业资格认证标准。 然而,文化认知差异是关键障碍,部分国家将中医药视为“替代医学”,对其整体观与“证候”概念缺乏科学理解,导致临床试验设计困难。海外药品监管机构要求中药提供与化药同等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但复方制剂成分复杂,难以满足单一成分分析要求。 破局策略是进行本土化推广,联合海外中医机构开展“中医健康驿站”,通过养生讲座、经络按摩体验普及中医药文化,降低接受门槛。资助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疗效数据”为核心突破口,推动中药注册;与WHO合作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框架。 2025世界传统医药日彰显中医药转型潜力,科研、人才、国际化待突破,关注其慢性病管理价值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