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全民学中暑急救,为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国内资讯 / 热点新闻责任编辑:张熙2025-05-17 10:15: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98字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导致的急性热损伤疾病,初期可能只是头晕恶心,严重时可引发器官衰竭。传统中医急救措施如刮痧和藿香正气水在轻症中暑早期阶段有效,但重症中暑需及时就医。
中暑急救传统中医刮痧藿香正气水热射病高温环境体温调节急性热损伤旅游防暑现代急救补液盐降温措施公共健康教育智能手环
呼吁全民学中暑急救,为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近期,一则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佩尼达岛的救援事件引发公众对中暑急救方法及传统医学应用的关注。据媒体报道,来自浙江金华的中国游客陈先生及其团友在旅游途中,发现一名突发中暑症状的外国游客,该游客嘴唇发白、面色发青,情况危急。陈先生等人迅速运用刮痧、喂服藿香正气水等传统中医急救措施,仅用2分钟就缓解了患者症状,使其脱离危险。

中暑危害知多少?急救认知要提高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导致的急性热损伤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高温暴露导致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如热射病)。初期可能只是头晕、恶心、大量出汗,之后会发展为皮肤灼热、意识模糊,严重时可能引发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此次案例中的外国游客嘴唇发白、面色发青,可能处于重症中暑早期阶段,急需快速处理。

传统急救有依据,中西结合显神奇

刮痧能通过皮肤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散热,缓解肌肉痉挛。藿香正气水含有苍术、白芷、厚朴等成分,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药理作用,适用于中暑初期的湿热内蕴证。与现代急救手段如物理降温、补液相比,传统方法在快速缓解症状上有优势,但仅适用于轻症或中暑早期阶段。

传统方法有局限,医疗介入不可缓

此次急救成功的前提是患者处于中暑早期且环境温度未极端过高。若患者进入热射病阶段(核心体温>40℃、出现意识障碍),仅靠刮痧和口服药物无法逆转病情。《急诊医学》指南指出,中暑患者若未在30分钟内降温,死亡风险增加3倍。所以,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现代急救有流程,分层处理保安全

遇到中暑患者,可按以下流程处理:

  1. 现场初步干预: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去除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配合风扇加速蒸发降温。
  2. 药物辅助:在患者意识清醒且无药物禁忌情况下,可口服补液盐或藿香正气水。
  3. 紧急医疗求助:若患者体温持续>40℃、无汗且意识模糊,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准备转运。陈先生团队在初步干预后及时送医的做法值得肯定,避免了公众误解传统方法可完全替代专业救治。

热带旅游防中暑,策略方法要掌握

前往热带地区旅游,可采取以下防暑措施:

  • 装备准备:穿着浅色、透气衣物,携带宽边帽、UPF50+防晒服、便携喷雾降温设备。
  • 行为管理:避免正午(10:00 - 16:00)长时间户外活动,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饮料。
  • 健康监测:使用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体温,提前识别异常指标。相关卫生部门发布的《热带旅行健康指南》中也有关于日晒指数与活动时间的对应建议。

急救技能需推广,全民健康有保障

呼吁将中暑急救纳入全民健康教育体系:

  • 学校、社区开展"黄金10分钟急救工作坊",教授刮痧操作规范(如避开骨骼突出部位、力度控制)。
  • 旅游景区设置急救物资柜(含冰袋、便携式降温毯),并培训工作人员基础急救技能。
  • 开发手机应用程序提供中暑风险预警,结合实时天气数据推送个性化防护建议。权威医学统计显示,经过急救培训的公众可使院外急救成功率显著提升。

该事件展现了传统医学在应急场景中的实用价值,也揭示了公众急救知识的不足。中暑防控需结合现代医学规范与文化传承智慧,鼓励大家学习急救技能,实践防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