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急救与预防

多地高温,这些中暑分级、急救和预防知识你都知道吗?

作者:张熙
2025-07-26 10:55:01阅读时长3分钟1351字
急诊科中暑高温先兆中暑重度中暑急救措施预防策略科学降温补水策略户外工作者慢性病患者儿童老年人电解质补液热射病体温调节

近期多地持续高温,中暑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潍坊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宿管大爷疑中暑离世的事件也在提醒我们,中暑可能致命,不能掉以轻心。而且很多人对中暑存在认知误区,觉得“多喝水就能防暑”,实际上,我们需要科学系统地了解中暑分级、急救措施及预防策略。

中暑分级与危害机制,你了解多少?

  • 先兆中暑:当你在高温环境下,感觉头晕、乏力,还出了很多汗,这可能就是先兆中暑的症状。从生理机制上来说,这是因为高温让体温调节中枢出现了代偿性反应。《中国急救医学》的研究数据显示,如果及时干预,先兆中暑可以100%逆转。所以,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可不能不当回事。
  • 轻度与重度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的表现差异很大。轻度中暑时,体温会超过38℃,还会有恶心、血压下降等症状。而重度中暑中的热射病更为严重,体温会超过40℃,患者无汗且昏迷。WHO的数据表明,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70 - 80%。核心体温失控会引发细胞损伤与多器官衰竭,这是非常危险的病理过程。
  • 常见误区辟谣:很多人觉得中暑只是轻微不适,这种认知是错误的。热射病的抢救黄金时间仅有30分钟,如果延误救治,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千万不能轻视中暑。

中暑急救有哪些科学步骤?

  • 第一步:脱离热环境:如果在工地或者户外活动时有人中暑,要尽快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这里强调“阴凉”与“通风”是非常必要的。美国红十字会建议将患者平卧并松解衣领,这是有解剖学依据的,这样做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回流。
  • 第二步:快速降温:不同意识状态的患者,降温方法也不同。
    • 有意识患者:可以用冷水擦拭患者身体,再用风扇辅助蒸发散热。《急诊医学》的数据显示,体表降温比内降温快5倍。
    • 无意识患者:禁止喂水,以免呛到患者。可以改用冰袋放在颈部、腹股沟等部位降温,因为这些地方大血管分布较多,散热效果好。
  • 第三步:药物与补液:藿香正气水只适用于先兆中暑,热射病患者要禁用,FDA药品说明书中有明确说明。口服补液时要小口缓慢,避免水中毒,BMJ研究指出,大量饮水可能会增加低钠血症的风险。

哪些人是中暑高危人群,该如何预防?

  •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是中暑的高危人群。结合实际案例,我们可以制定“工作 - 休息 - 补水”时间表,比如每2小时强制到阴凉处休息15分钟。《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建议调整10:00 - 16:00的户外作业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工作。
  •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服用利尿剂、糖尿病患者脱水风险增高等因素,都会让他们更容易中暑。这类患者建议随身携带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WHO推荐的配方比例是很科学的。
  • 儿童与老年人:儿童体温调节系统未发育完全,老年人汗腺功能退化,他们也容易中暑。建议在日间减少外出,将空调房湿度控制在60%左右。

日常防暑有哪些科学方法?

  • 补水策略:“大量饮水防暑”是个误区。《欧洲运动医学杂志》的数据显示,出汗每小时超1L时需要补充电解质。可以自制补液盐,配方是4g盐 + 40g糖 + 1L水。
  • 饮食调整:可以多吃含水量>90%的果蔬,如西瓜、黄瓜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每日摄入量有相应的建议。酸梅汤也有防暑的作用,因为乌梅含钾,可以缓解电解质失衡。
  • 环境适应技巧:“分阶段耐热训练”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每周逐步增加户外时间15分钟。《环境研究》的研究证明,这样可以提升热耐受力。 中暑预防需要形成“认知 - 行动 - 监测”闭环。我们要认知中暑分级与急救步骤,行动上调整作息与补水策略,还要监测体温与尿液颜色变化,深黄色尿液提示脱水。希望大家将防暑纳入夏季健康管理日常,尤其关注高危人群。记住,中暑是可防可控的,通过科学方法可以降低热相关疾病的健康风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