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极端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

北方72.9℃极端高温来袭,热射病病死率30%-50%!

作者:张熙
2025-05-21 10:15:01阅读时长3分钟1032字
急诊科热射病极端高温急性热损伤心血管疾病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烫伤处理食源性疾病高危人群降温措施室内环境建筑改造气候变化公共健康热岛效应

近期,北方多地地表温度突破历史极值,像山西阳城、河南孟州等地表温度达到了72.9℃,远超人体耐受阈值。气象部门表明,此次极端高温和大气环流异常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受影响的省份有山西、河南、河北等,高温时段长达8小时以上,这让人体热量难以有效散发,大大提升了健康风险。

极端高温引发的健康风险分层解析

急性热损伤风险

高温环境容易直接引发中暑、热射病等急症。中暑有先兆中暑和重症中暑之分,先兆中暑会让人头晕、乏力,而重症中暑又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其中,热射病最为危险,病死率高达30%-50%。早期识别热射病很关键,若发现核心体温>40℃、有意识障碍等症状,要立即采取冷水浸泡、冰敷等紧急降温措施。

慢性健康威胁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会加剧心血管疾病风险。高温会使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特别是高血压患者,日间血压波动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

间接健康危害

  • 烫伤风险:70℃的地表温度接近皮肤耐受极限,赤脚行走或接触地面可能造成二度烫伤(皮肤全层损伤),需穿鞋并避免长时间接触地面。
  • 室内环境恶化:空调密集使用可能导致通风不足,建议配合空气净化设备并定期开窗通风。
  • 食源性疾病:高温会加速细菌繁殖,食物储存需冷藏并注意密封,熟食在室温下放置不宜超过1小时。

高危人群防护策略

户外工作者

建筑工人、环卫人员等需避开11:00-15:00高温时段作业,采用轮岗制度并配备降温背心。建议每工作1小时在阴凉处休息10分钟,及时补充含盐饮品。

特殊群体保护

  • 老年人:建议保持室内恒温26-28℃,每日监测血压及精神状态。
  • 婴幼儿:避免正午外出,车内需配备温度报警装置,切记不可单独留孩子在车内。
  • 孕妇:保持环境温度28℃以下,出现头晕、宫缩频繁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应急与长期预防措施

即时应对方案

  • 中暑急救:迅速转移至阴凉处,用凉水擦拭身体主要动脉区域(颈部、腋窝、腹股沟),同时拨打急救电话。
  • 烫伤处理: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15分钟,覆盖清洁纱布,避免使用偏方。

城市热岛效应治理

  • 建筑改造:推广屋顶绿化技术,使用反射率>0.65的浅色建筑材料。
  • 个人防护:选择UPF50+防晒衣物,高温天每小时补充200ml含电解质饮品。

气候变化与健康风险的长期关联

据研究,近十年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较上世纪增加3.8倍。建议家庭配备室内温湿度计,学习使用温湿指数(THI)评估环境风险,当THI>80时应启动降温措施。

此次北方极端高温事件揭示了气候危机与公共健康的紧密关联,建议通过"20-20-20"防护原则:气温超过32℃时,每户外活动20分钟需到阴凉处休息20分钟,并补充200ml水分,共同构建气候适应性社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