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通报了首例基孔肯雅热死亡病例。患者是77岁有长期慢性病史的男性,10月13日从内地返港后出现高烧、关节痛及皮疹症状,次日入院,后因病情恶化转入重症监护室,最终因多器官衰竭死亡。这是香港今年第42例确诊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卫生防护中心强调死亡属罕见情况,目前无新增病例。该事件引发了大家对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和老年患者重症风险的关注。
基孔肯雅热究竟有多可怕?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病毒入侵人体后,会主要感染关节滑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从而引发炎症反应。感染后的急性期(1 - 7天),患者会突发高烧(39 - 40℃)、剧烈关节痛(尤其手足小关节)、肌肉痛、头痛、恶心及皮疹,部分患者还会呈现双峰型发热。慢性期(持续数月),30% - 40%患者会遗留持续性关节炎,表现为晨僵、活动受限,影响日常活动能力。病毒直接损伤内皮细胞会导致微血管渗漏,合并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的患者易引发循环系统崩溃。全球平均死亡率<0.1%,但老年人群死亡风险较青壮年高10倍。临床诊断依赖血清学检测(IgM抗体或病毒RNA),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退热、止痛、补液支持为主,重症需呼吸机辅助及血液净化,用药请遵医嘱。
输入性病例防控难在哪?咋应对?
香港今年确诊的42例基孔肯雅热均为输入性,主要来源地为东南亚及内地南方省份(如广东),白纹伊蚊在港广泛分布,存在本地传播可能性。而且病例从发病到确诊间隔约1 - 2天,患者返港后未主动申报健康状况,暴露了入境检疫系统对非典型症状的识别短板。为应对这些挑战,香港推行入境人员健康申报电子化,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旅客实施体温监测和症状筛查。市政部门开展全港性灭蚊行动,重点清理积水容器,使用杀虫剂喷洒树洞等隐蔽处,将白纹伊蚊密度控制在<1只/35人次/小时。同时建立医院感染病例直报系统,对疑似病例24小时内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划定疫点半径200米范围实施灭蚊封锁。
高危人群如何防护?
75岁以上人群因免疫功能衰退,病毒清除能力下降,合并用药(如降压药)可能加重器官负担。而且老年人常将发热误认为慢性病复发,延误就医导致病情恶化。建议家属每日监测老人体温及关节活动度,发现异常立即送医。高危人群居家可使用蚊帐、纱窗,外出穿戴浅色长袖衣物,暴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30%浓度的驱蚊剂。定期清理阳台积水、花盆托盘,使用生物灭蚊剂(苏云金杆菌)处理花园水池,将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控制在<1只/勺(150ml采样)。慢性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避免因基础病恶化加剧感染风险。 该事件提醒大家重视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和老年健康管理,采取综合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