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防控

广西成基孔肯雅热高风险区,咱该咋防控?

作者:孔祥勇
2025-08-14 11:45:01阅读时长3分钟1134字
感染科基孔肯雅热防控措施伊蚊发热关节痛皮疹环境治理物理防护驱蚊产品及时就医广西传染病传播途径蚊媒密度基孔肯雅病毒

近期,一则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广西被列为基孔肯雅热防控Ⅰ类地区,和广东处于同一最高风险级别。这意味着该地区伊蚊媒介活跃度高,本地传播风险显著。依据国家疾控局《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Ⅰ类地区需采取强化措施应对疫情。那么,基孔肯雅热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基孔肯雅热病例有啥特征,严重性如何?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

它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痛和皮疹。

  • 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会出现高热,还可能伴有畏寒、头痛等症状。
  • 关节痛:是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一开始是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很快会发展为多个关节疼痛,且呈对称性分布。
  • 皮疹:多数在发病后2 - 5天出现,分布在躯干、四肢等部位。

潜伏期为1 - 12天,通常是3 - 7天。约2% - 5%的患者会出现关节痛持续数月的慢性化表现,极少数会出现脑炎、出血等重症,死亡率约0.1% - 0.4%。

前段时间广东佛山的聚集性疫情,输入病例通过伊蚊叮咬快速扩散,这充分说明防控要切断“人→蚊→人”的循环。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存在本地传播,我国白纹伊蚊分布广,南方省份蚊媒活跃期长,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较高。

个人与家庭如何防控基孔肯雅热?

  • 环境治理,清除伊蚊孳生地: 伊蚊幼虫依赖积水环境繁殖,家庭要每周检查花盆、水桶、废弃容器等积水并彻底清除。社区可以联合开展“翻盆倒罐”行动,重点关注建筑工地、绿化带等复杂区域。就像佛山防控案例,通过清理积水使蚊媒密度降低了40%。
  • 物理防护,阻断叮咬途径: 居家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尤其是儿童和老人的卧室。外出时穿长袖长裤,伊蚊白天活跃,尤其是早晚,户外活动时要重点防护。物理防蚊能减少对化学驱蚊剂的依赖,降低皮肤刺激风险。
  • 科学选择驱蚊产品: 选择经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液,喷洒在暴露皮肤和衣物外侧。电蚊香要选热雾型而非烟雾型,避免吸入刺激性物质。家庭可定期使用滞留喷洒杀虫剂,但要注意使用间隔和通风。
  • 识别症状,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突发发热伴关节痛,要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居家隔离期间使用蚊帐防止二次传播,退热药物要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加重病情。

媒介生态怎样,防控为何要长期坚持?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它们的生命周期与积水环境直接相关。广西年均气温20℃以上,雨季长,适合伊蚊全年繁殖。研究表明,单只伊蚊叮咬可感染10人以上,所以防控需要持续性的环境治理,而不是短期突击。

国家卫健委建议居民在每年5 - 10月南方蚊媒活跃期强化防护,社区应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通过诱卵器法每月评估蚊媒密度。

基孔肯雅热防控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居民通过科学防护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及时就医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蚊媒分布扩大,大家要持续关注疾控部门发布的风险提示,把防蚊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一起阻断病毒传播链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