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2024年10月进行的一项实验有了突破性发现。他们用自主研发的烹调油烟暴露设备(COFFEE)模拟日常炒菜场景,让实验小鼠连续14天暴露于200℃大豆油产生的油烟中,PM2.5浓度达23 - 30mg/m³。结果令人震惊,仅3天小鼠肺部关键炎症因子就显著升高,7天后肠道脂肪解离、菌群紊乱,14天后虽有修复但损伤不可逆。此研究从多组学证实油烟对多系统危害,结合中国疾控中心统计,给公众健康敲响了警钟。
厨房油烟是如何“步步为营”危害健康的?
油烟中的有害物质众多,像苯并芘这种1类致癌物,还有丙烯醛等强刺激性物质以及多环芳烃。当油被加热到超过200℃时,这些物质生成量会急剧增加。其中的PM2.5颗粒能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把致癌物带到全身各个器官。在肺部,油烟颗粒3天内就能激活肺泡巨噬细胞,释放促炎因子IL-6,破坏肺泡上皮屏障,诱发化学性肺炎,这和人类肺炎早期症状相似。而肠道损伤则是因为油烟中的有害物质通过迷走神经通路影响肠道,破坏肠黏膜屏障,使脂肪细胞解离、杯状细胞减少,色氨酸代谢异常,增加炎症性肠病风险。研究显示,7天暴露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下降。长期暴露还会让DNA损伤累积,增加患癌风险,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中高频炒菜史比例较高。
不同时长暴露,油烟危害有啥不同?
- 3天(急性炎症期):PM2.5颗粒沉积在肺泡,激活NLRP3炎症小体,小鼠会出现咳嗽、气喘等肺炎症状,肺部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提示急性肺损伤。
- 7天(肠道损伤期):油烟毒素通过血流到肠道,破坏紧密连接蛋白,导致肠漏症,肠道内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小鼠色氨酸代谢关键酶IDO1活性下降,和人类炎症性肠病病理特征一致。
- 14天(适应性修复与不可逆损伤):部分肺部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但肺泡结构有纤维化倾向;肠道菌群紊乱使短链脂肪酸生成减少,免疫力下降。实验观察到损伤不可逆,更长期暴露可能出现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前病变或代谢综合征。油烟中苯并芘的致癌剂量阈值为0.1μg/kg体重/天,家庭炒菜单次吸入量可达0.5μg/kg,长期累积危害大。
怎样做才能远离油烟危害?
- 硬件升级:选侧吸式抽油烟机,风量≥20m³/min,烹饪前提前10分钟开启,结束后再运行5分钟。用燃气灶时安装低氮燃烧器,降低致癌物释放量。
- 烹饪行为优化:把油温控制在150 - 180℃,油面轻微波动但不冒烟,将“热锅冷油”改为“温锅热油”减少油烟。优先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少爆炒。
- 个人防护:穿防渗透围裙,戴N95口罩,避免油烟接触皮肤和呼吸道。定期清理抽油烟机滤网,每季度换油烟净化滤芯。
- 健康监测:高频烹饪者每年做肺功能检测和低剂量CT筛查肺癌,关注肠道菌群检测中的丁酸盐生产菌丰度。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别在厨房停留,可用远程烹饪设备减少暴露。 复旦大学实验揭示了油烟“三日伤肺、七日伤肠、长期致癌”的特性,大家要改变烹饪习惯,保障家庭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