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通报了一起令人警醒的案例。36岁外卖员胡先生为应对晚高峰工作,2小时内连喝6至7瓶功能性饮料,次日出现心跳加速、抽搐等症状,被诊断为“咖啡因中毒性脑病”。经治疗虽康复,但该事件引发了对功能性饮料健康风险的广泛关注。
咖啡因过量:身体为何“扛不住”?
咖啡因能阻断腺苷受体,抑制疲劳信号,还能增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让人短期内更警觉。不过,它的半衰期约5小时,过量摄入时身体代谢不过来,就会蓄积中毒。胡先生短时间摄入约300 - 350毫克咖啡因,远超欧洲食品安全局建议的单日安全上限,还集中在短时间内摄入,大大增加了代谢压力。 咖啡因过量的危害分级明显。轻度时,血液中咖啡因浓度约15 - 30毫克/升,会出现心悸、手抖、焦虑、失眠等症状;中度时,浓度达30 - 50毫克/升,会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肌肉震颤;重度中毒时,浓度超过50毫克/升,会出现癫痫样抽搐、意识障碍、心律失常甚至呼吸衰竭,就像胡先生那样全身抽搐,还得进ICU抢救。而且,尿液检测显示,即使经过水化治疗,40小时后仍能检测到咖啡因,说明它代谢慢,可能持续产生神经毒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功能性饮料:这些误区你中招了吗?
市场上的功能性饮料常以“快速提神”为卖点,单瓶咖啡因含量普遍在80 - 160毫克,部分品牌还不明确标注具体数值。虽然含有牛磺酸、维生素B族等成分辅助提神,但核心还是靠咖啡因刺激。调查发现,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高压职业群体日均饮用量超安全值30%,还误把饮料当成“健康能量补充”。 很多人对功能性饮料存在认知误区。一是认为“天然成分更安全”,部分产品宣传“无添加”或“植物萃取咖啡因”,但代谢机制和咖啡一样,剂量仍需控制。二是“混饮叠加效果”,同时喝咖啡、能量饮料、含咖啡因的茶饮,剂量就会叠加,比如6瓶饮料加1杯美式咖啡,总摄入量可达500毫克。三是“疲劳需强行对抗”,身体疲劳是生理预警,依赖饮料掩盖疲劳,可能引发慢性神经损伤或代谢紊乱。
远离咖啡因中毒,这些方法要知道!
个体要做好防护。首先要控制剂量,严格按产品标注“每日不超过1 - 2瓶”计算摄入量,比如单瓶80毫克,日上限就是2瓶。还可以用替代方法提神,像短时小睡15 - 20分钟、冷水洗脸、做有氧运动等,更安全。如果出现持续手抖、胸闷,要立即停止摄入,多喝清水加速代谢;抽搐时,要移除周围尖锐物,确保患者安全,记录症状持续时间,及时送医。 企业要担起责任,优化配送算法,避免高峰时段过度压单,提供休息驿站和心率手环等健康监测设备。外卖平台应强制提示“疲劳配送风险”,和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咖啡因中毒急救培训。 政策上,要强制含咖啡因饮料明确标注单瓶含量及每日安全上限,警示“孕妇、高血压患者禁用”。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平台,针对年轻劳动者群体,传播“咖啡因中毒分级症状图谱”和替代提神方案。 功能性饮料有潜在致命风险,个体、企业和政策层面都要行动起来,避免咖啡因中毒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