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与意大利IRCCS MultiMedica联合团队在《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为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研究人员发现,百岁老人携带的LAV-BPIFB4基因可显著改善早衰症模型中的心脏衰老问题。哈钦森-吉尔福德早衰综合征(HGPS)是一种由LMNA基因突变引发的致命遗传病,患者体内会产生毒性蛋白progerin,破坏细胞核结构,使患儿经历加速5倍的衰老过程,多数在青少年时期就因心血管并发症死亡,现有药物lonafarnib也只能有限延缓病情。而此次发现,无疑为早衰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百岁基因如何逆转早衰心脏损伤?
LAV-BPIFB4基因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它并不直接清除毒性蛋白progerin的来源,而是提升细胞对progerin的适应能力。研究团队在早衰症小鼠模型中进行了单次注射该基因的实验,结果令人惊喜。小鼠的心脏舒张功能显著改善,心肌纤维化减少了约40%,还促进了新生血管生成。在人类早衰症细胞实验里,基因治疗同样降低了衰老相关生物标志物,如β-半乳糖苷酶活性,以及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与传统疗法聚焦“阻断progerin”不同,这种策略激活了细胞自身的健康衰老程序,让受损组织恢复动态平衡。布里斯托大学Yan Qiu博士强调,这一突破性机制为开发基因疗法或蛋白质/RNA递送药物提供了新方向,未来或许能通过靶向递送技术实现精准治疗。
从罕见病到大众健康:长寿基因能带来什么?
研究团队指出,LAV-BPIFB4基因的修复机制可能具有普适价值。比如,携带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基因(如APOE4)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未来可能通过类似疗法延缓动脉硬化和心肌纤维化进程。动物实验显示,该基因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再生,这与衰老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理高度相关。不过,基因治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目前在小鼠模型中采用的是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但人类临床试验还需验证其长期安全性。此外,基因疗法的成本与可及性也是难题,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逐步解决。
早衰症家庭的现实希望与伦理考量
对于早衰症患者家庭来说,LAV-BPIFB4基因疗法若能成功转化,将带来巨大的改变。当前临床前数据显示,治疗后小鼠模型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且未观察到明显副作用。然而,该疗法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需要经历数年的临床试验验证。在伦理层面,要平衡快速推进治疗与严格的安全性评估,避免“早衰症患儿成为试验对象”的争议。未来若基因疗法普及,如何确保弱势群体(如低收入家庭)的可及性,也需要纳入公共卫生政策考量。研究者强调,该成果的意义不仅在于疾病治疗,更在于重新定义“衰老”为可干预的生物过程,而非自然不可逆现象。 LAV-BPIFB4基因研究标志着抗衰老医学的重要转折点,从“对抗衰老”转向“优化衰老节奏”。尽管技术转化还需要时间,但它揭示的细胞耐受机制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开辟了新方向。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疗法的安全性验证、递送技术优化及伦理框架建设,让科学进步真正惠及人类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