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心脏病是全球头号死因,每年导致近2000万人死亡。
尽管许多人知晓遗传、饮食和运动等因素会影响心脏健康,但新研究提示肠道细菌可能同样扮演关键角色——尤其是对冠状动脉疾病(CAD)这种严重的心脏病形式。
科学家长期怀疑肠道微生物(即生活在肠道内的微小生物)可能参与心脏病发病,但具体机制一直成谜。韩国首尔的研究团队正助力破解这一谜题。该团队在《mSystems》期刊发表的新研究中,深入探究了肠道细菌如何影响心脏健康。
由三星高等健康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金汉娜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采集了14名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粪便样本,并与28名健康个体的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他们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通过全面分析样本中的所有DNA,不仅确定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更揭示其具体功能。
研究发现令人震惊:团队识别出15种与心脏病相关的细菌类型。更重要的是,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平衡发生显著变化——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的"好细菌"减少,而炎症和代谢问题相应增加。
一项意外发现是,某些通常被视为"友好"的细菌(如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普氏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会因个体健康状况不同而表现迥异。在部分人身上,它们有助于抵御疾病;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反而可能加剧病情。
另一组称为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细菌同样令人困惑:某些类型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减少,而其他类型则增多。这意味着同一菌群家族可能同时包含有益和有害菌株。金汉娜博士将其形容为肠道中的"化身博士"。
该研究揭示了肠道细菌与心脏病关联的复杂性——关键不仅在于存在哪些细菌,更在于这些细菌如何与人体系统互动。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将肠道菌群数据与遗传信息及血液化学指标结合,以更全面理解心脏病发展机制。其终极目标是开发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利用肠道细菌预防或管理心脏病。
金汉娜博士认为预防领域最具研究前景。若科学家能明确区分有益与有害细菌,或可设计简易工具通过粪便样本早期检测心脏问题征兆,同时开发饮食策略或益生菌疗法来恢复菌群平衡并阻断有害影响。
此类以肠道为核心的疗法有望成为全球对抗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因其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非侵入性的方式,在重大健康问题出现前改善人体状态。
该研究发表于《mSystems》期刊。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