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乔纳森·布朗深知,若不是及时就医,他可能早已被解雇、离婚或流落街头——甚至三者同时发生。"有几年状态极差,从职场能手变成工作失能,从快乐变得暴躁易怒,却不知原因。"他在接受news.com.au采访时表示。
在拜访墨尔本患痴呆症的朋友时,布朗意外识别出自身相似症状。回家后,他站在厨房对妻子苏菲说:"我想我得了痴呆症",而妻子的回应令他终生难忘:"她隔着厨房看着我说'我也觉得是'",这段对话成为支撑他面对疾病的温暖力量。
这位55岁时确诊额颞叶痴呆(FTD)的患者,通过新闻网站和澳洲新闻集团发起的"重新思考"全国运动,呼吁改变社会对痴呆症的固有认知。"确诊反而是种解脱,因为从那时起我能采取行动,此前的未知才真正可怕。"
但医疗系统现状不容乐观:澳洲医保(Medicare)针对45-54岁群体的分级健康评估项目去年仅覆盖90,869人,不足目标人群(324万)的3%。澳大利亚医学协会主席丹妮尔·麦克米伦批评:"医保补贴结构严重滞后,激励短平快诊疗,而痴呆症这类复杂疾病的管理需要充足时间。"
维多利亚州全科医生玛丽塔·朗指出:"公众和医疗界需重新认知脑健康问题。当建立风险评估策略后,我们才能早期发现认知变化并及时干预。"新南威尔士大学健康脑衰老中心主任亨利·布罗迪教授强调:"全科医生在预防医疗上作用关键,但现有医保项目未将痴呆列为慢性病,导致45-49岁高危人群缺乏筛查动力。"
痴呆症澳大利亚协会CEO坦尼娅·布坎南举例:"当患者携带致病基因时,提前二十年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能改写发病轨迹。"目前改革焦点集中于将脑健康评估纳入医保慢性病管理框架,要求联邦政府建立七级咨询补贴体系。
布朗的患病经历揭示了希望:通过每周数次健身房训练、每日万步行走和参与女儿们的无挡板篮球运动,他正积极应对疾病。但情感识别障碍仍带来困扰:"我现在需要回溯数小时的行为才能理解妻子的情绪,这种自我认知缺失令人心碎。"
皇家全科医生学院痴呆亚组协调员斯蒂芬妮·戴利医生提出重要建议:40岁即应启动脑健康对话。"当患者理解'脑健康'本质是预防性残疾管理时,认知障碍的污名化才能消除。"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