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诱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全身变应反应Drug-induced urticaria, angioedema or anaphylaxis
编码EH61
子码范围EH61.0 - EH61.1
关键词
索引词Drug-induced urticaria, angioedema or anaphylaxis、药物诱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全身变应反应
缩写药诱荨麻疹、药源性过敏反应、药致过敏反应
别名药物引起的荨麻疹、药物引起的血管性水肿、药物引起的全身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荨麻疹、药物过敏性血管性水肿、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过敏反应、药物引发的急性过敏反应、药物导致的急性过敏反应、药物相关的急性过敏反应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通过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
PC90
通过暴露于阿片类药物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2
通过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4
通过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9
通过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7
通过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8
通过暴露于其他未特指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的故意自害PC96
通过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1
通过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5
通过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C93
通过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的方式故意自害PL13 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0
物质过量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2
在正确用药或剂量范围内与药物有关的损伤或伤害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9
具有交互作用的药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1
用药频率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Y
其他特指的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Z
未特指的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3
药品不正确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0
用药途径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
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Y
其他特指的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Z
未特指的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2
用药时间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A
不适当地停止或中止用药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3
用药疗程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6
已知为变应原[过敏原]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1
剂量不足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7
已知为病人禁忌使用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8
过期或变质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意外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PB27
意外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B22
意外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PB24
意外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B20
意外暴露于阿片类药物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PB23
意外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PB26
意外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PB25
意外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PB29
意外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B21
意外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PB28
意外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物质
PL00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PL0Z
在治疗中使用与损伤或损害有关的物质,未特指的PL01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Y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其他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Z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未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1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膳食补充剂、维生素或矿物质PL01.0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草药制剂或药方PL01.2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不可归类在他处的补充或传统药物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PH43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PH42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PH49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H40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阿片类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PH44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H41
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PH47.0
暴露于混合抗癫痫药或其有害效应,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意图不确定的PH47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H47.Z
未确定意图:有害物质的有害效应和暴露于该物质下: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未特指的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药PH45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PH46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PH48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药物诱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全身变应反应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药物诱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全身变应反应(EH61)是指因服用某些药物后,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引发的皮肤及黏膜急性炎症反应。该类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风团)、血管性水肿以及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根据ICD-11编码系统,此类目归属于皮肤疾病下的药疹版块。
病因学特征
-
免疫介导机制:
- 通过IgE依赖途径:部分个体对特定药物产生I型超敏反应,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时,体内预存的特异性IgE抗体与药物抗原结合,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及其他介质。
- 非IgE介导但涉及免疫细胞活化:例如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在初次暴露药物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观察到症状显现。
-
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或神经末梢:
- 某些药物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等化学物质大量释放;或者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引起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
-
遗传因素:
- 一些罕见病例可能与遗传缺陷相关,比如C1抑制剂缺乏症患者更易发生血管性水肿。
-
环境因素:
- 环境中的物理刺激如温度变化也可能在药物敏感个体中触发或加重上述症状。
-
药物种类:
- 常见致敏药物包括但不限于抗生素(青霉素类最为典型)、非甾体抗炎药、镇痛剂以及其他多种处方及非处方药品。
病理机制
-
组胺及其他活性物质释放:
- 药物诱导下,肥大细胞被激活并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这些物质能够迅速扩散至周围组织,引发局部红肿、瘙痒等症状。
-
血管渗透性改变:
- 组胺等物质促使小动脉扩张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使得血浆蛋白和液体渗出至间质空间形成水肿;尤其在疏松结缔组织区域如眼睑、唇部更为明显。
-
微循环障碍:
- 在严重情况下,广泛性的血管扩张和血液浓缩可能导致血压下降乃至休克状态,即所谓的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立即处理。
临床表现
-
皮肤症状:
- 荨麻疹:突发性出现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且颜色鲜红或苍白的隆起斑块(风团),伴有剧烈瘙痒感。
- 血管性水肿:好发于面部尤其是眼周、口唇以及手足背侧,表现为局部皮下组织急剧肿胀,通常无痛但可能影响外观及功能。
-
系统性症状:
- 当药物过敏反应累及多个器官系统时,除皮肤表现外还可见呼吸道阻塞(喘息、声音嘶哑)、消化道不适(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受累(心悸、低血压)甚至意识丧失等情况,提示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
参考文献:基于权威医学资料整理,包括但不限于《皮肤病学》教科书及相关专业期刊文章。请注意,具体案例分析及个性化诊疗建议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