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of cervix uteri
编码2E66
子码范围2E66.2 - 2E66.Z
关键词
索引词Carcinoma in situ of cervix uteri
同义词carcinoma in situ of cervix、cervix uteri carcinoma in situ、宫颈原位癌
缩写CIN3、CIS
别名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宫颈原位腺癌、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宫颈非浸润性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5WW1 子宫颈
XA3Z33子宫内口XA7Z73宫颈管组织病理
导管和小叶性肿瘤,原位
XH8P86粉刺性癌,非浸润性XH2HB2小叶原位癌,多形性XH0134原位实性乳头状癌XH0GQ3导管内微乳头状癌XH9SL6囊性分泌亢进性癌,导管内XH6EH0小叶原位癌,NOSXH8010分泌黏液的汗腺原位癌XH4US4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原位小叶癌XH1H31导管内癌,非浸润性,NOSXH39X8导管内癌,粘性,高级别XH11S9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有导管原位癌XH4V32导管原位癌,NOSXH64S7导管内管状乳头状瘤,高级别XH7XE0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XH3PE9导管内管状乳头状瘤XH6AH7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XH9XV2非浸润性囊内癌XH9VG0非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腺癌 附件和皮肤附属器肿瘤,原位
XH7WE6原位汗孔癌 上皮性肿瘤,原位
XH5NV6原位癌,NOS 腺癌,原位
XH7Y32原位筛状癌XH5161扁平上皮内腺状瘤,高级别XH36M5食管腺发育不良(上皮内瘤样病变),高级XH5U91胆道上皮内肿瘤,高级别XH2L30原位腺癌,NOSXH28N7腺上皮内肿瘤,高级别XH3770管状绒毛状腺瘤内的原位腺癌XH8TV2绒毛状腺瘤内的原位腺癌XH5C49前列腺上皮内肿瘤,III级XH1FR9肺原位腺癌,非粘液性XH4Z68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XH6BU6肺原位粘液腺癌XH0557原位导管癌,实体型XH26M2乳头状瘤,胰胆型,伴有高级别上皮内肿瘤XH4J07腺瘤样息肉内的原位腺癌 痣和黑色素瘤,原位
XH9KY6恶性小痣XH41F9癌前黑病变,NOSXH3XX3原位黑素瘤 囊性、黏液性和浆液性肿瘤,原位
XH06M2黏液性囊腺癌,非侵袭性XH9DM1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微乳头亚型XH1YW4宫内膜浆液性子上皮内癌XH8NV8输卵管浆液性上皮内癌(STIC)XH81P3黏液性囊性肿瘤伴高度不典型增生XH5E08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非侵袭性XH3MB3导管内乳头状粘蛋白瘤伴有高度发育不良XH8PZ6浆液性上皮内癌 移行细胞乳头状瘤和癌,原位
XH5GH8尿路上皮原位癌XH12F0乳头状移行细胞癌,非侵袭性 鳞状细胞肿瘤,原位
XH5FT2外阴上皮内肿瘤,III级XH4JA4乳头状原位癌XH7WM7鳞状细胞原位癌,NOSXH62N8宫颈上皮内肿瘤,Ⅲ级XH9ND8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发育不良),高级别XH6824分化型PeINXH7SX5肛门上皮内肿瘤,Ⅲ级XH6F63阴道上皮内肿瘤,III级XH1U36鳞状细胞原位癌,伴有可疑间质侵袭XH8YK9乳头状鳞状细胞癌,非侵袭性XH2H04凯拉增殖性红斑XH3EA2鳞状上皮内肿瘤,高级别XH6RW7分化型上皮内瘤变XH2NM8鲍恩病XH9CL8分化型VIN 生殖细胞肿瘤,原位
XH8AD3小管内恶性生殖细胞临床表现
XH8AD3慢性癌痛宫颈原位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cervix, CIN 3)是指在宫颈上皮内出现恶性细胞增生,但这些异常细胞尚未穿透基底膜进入下方的结缔组织。因此,宫颈原位癌属于非侵袭性癌症,没有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它代表了从正常宫颈上皮向浸润性宫颈癌发展的最后阶段,也被称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或者CIN III级。
病因学特征
-
高危型HPV感染机制:
-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尤其是高危亚型如HPV-16和HPV-18,是导致宫颈原位癌的主要因素。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时,病毒DNA可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正常的细胞周期调控,促使上皮细胞发生异型增生。
- 病毒E6/E7蛋白通过抑制p53和Rb等抑癌基因的功能,导致细胞增殖失控,进一步促进肿瘤发展。
-
免疫因素:
- 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对HPV感染及其清除起着关键作用。免疫系统受损者(例如HIV阳性患者、接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更容易进展为宫颈原位癌。
-
其他相关因素:
- 吸烟: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可损害宫颈局部防御机制,增加HPV感染风险并影响病变进程。
- 长期口服避孕药:长期服用某些类型的避孕药物可能会轻微提高患宫颈癌的风险。
- 多产或多孕史:多次妊娠或早育也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 其他生殖道感染:细菌性阴道病或其他性传播疾病亦可能间接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
病理机制
-
上皮层结构改变:
-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宫颈鳞状上皮全层被高度异型性的细胞所取代,细胞核增大且深染,形态不规则,核分裂活跃。然而,这些变化仍局限在上皮层内部,并未侵犯基底层以下区域。
-
分子水平异常:
- 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宫颈原位癌中存在多种致癌信号通路激活现象,包括但不限于PI3K/AKT/mTOR途径、Wnt/β-catenin信号传导以及EGFR过度表达等,这些均参与了细胞生长调控失衡的过程。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绝大多数宫颈原位癌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通常是在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如巴氏涂片筛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异常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但这并不具有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根据ICD-11编码2E66及相关医学资料整理而成。对于更深入的理解,请参阅权威医学教科书或专业期刊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