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障碍Elimination disorders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23
子码范围6C00 - 6C0Z

关键词

索引词Elimination disorders
同义词Problems of bowel or bladder control、肠道或膀胱控制问题
缩写ED
别名排泄问题、排泄困难、排泄异常、Excretory-Disorders

排泄障碍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排泄障碍是指个体在达到正常发育年龄后,持续或反复地无法控制尿液或粪便的排泄。依据ICD-11的定义,主要表现为:

  • 遗尿症(6C00):即夜间或白天将尿液排到床上或衣物上。
  • 遗粪症(6C01):即将粪便排在不适当的地方,如衣裤内。

该诊断适用于儿童达到通常可望实现大小便自控能力发育年龄后(遗尿症为5岁,遗粪症为4岁)。如果失禁症状可以完全归因于其他健康状况、先天或后天的泌尿系统或肠道异常,或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则不应被诊断为排泄障碍。

二、医学定义

从医学角度来看,排泄障碍涉及到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其特征在于膀胱或直肠的功能性失调,导致患者不能按照社会常规标准维持适当的排泄行为。这不仅包括了神经肌肉控制功能的缺陷,也可能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过程中的异常。

  • 遗尿症:可能源于睡眠深度过高干扰了觉醒反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造成夜间多尿,或者膀胱容量小/不稳定等因素。
  • 遗粪症:通常与便秘相关,长期便秘使结肠扩张,减弱对便意的感觉;亦可能是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所致。

三、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

  1. 生理因素

    • 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结石等,可能导致尿失禁。
    • 消化系统问题:慢性便秘是引起大便失禁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增加腹部压力间接影响盆底肌肉功能。
    • 神经系统损伤:脊髓损伤或其他神经病变可直接影响到大脑与膀胱/直肠间信号传递。
    • 遗传倾向:部分研究显示家族中存在类似病例者更易发病。
  2. 心理因素

    • 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状态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排泄障碍。
    • 应对策略缺乏:面对压力时未能有效管理自身情绪的孩子也可能表现出此类症状。
  3. 社会环境因素

    • 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忽视的态度都可能影响孩子正常的如厕训练进度。
    • 生活事件:家庭变动、搬家等重大变化有时会触发或加重已有的排泄问题。

四、病因:具体高危因素分析

  1. 遗传背景: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较高。
  2. 早期经历:早产儿或出生体重偏低婴儿发生率较高。
  3. 精神心理状态: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环境中的人群发病率相对更高。
  4. 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纤维素摄入少)、饮水量不足等因素也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

依据来源:ICD-11编码说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关于排泄障碍章节、相关医学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