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引起的贫血Anaemia due to chronic disease
编码3A71
子码范围3A71.0 - 3A71.Z
关键词
索引词Anaemia due to chronic disease
同义词慢性病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缩写ACD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具有病因
4A40 红斑狼疮
4A40.1
药物性红斑狼疮4A40.Y
其他特指的红斑狼疮4A40.Z
未特指的红斑狼疮4A40.0
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Y
其他特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Z
未特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0
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皮肤FA20 类风湿性关节炎
FA20.1
血清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FA20.0
血清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FA20.Z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学未特指慢性病引起的贫血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慢性病引起的贫血(Anaemia due to chronic disease, ACD),也称为慢性病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是一种由慢性感染、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或慢性器官功能障碍等长期疾病导致的贫血类型。其核心病理机制包括红细胞生成抑制、铁代谢紊乱及红细胞寿命轻度缩短,通常表现为正细胞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因学特征
-
炎症与免疫反应机制:
- 慢性炎症状态下,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6)直接抑制骨髓红系祖细胞增殖,并干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信号传导。
- 肝细胞在IL-6刺激下过度合成铁调素(hepcidin),导致巨噬细胞和肝细胞内的储存铁释放受阻,同时抑制肠道铁吸收,形成“功能性缺铁”。
-
特定疾病相关因素:
- 慢性感染:结核病、HIV感染等通过持续免疫激活和细胞因子释放影响造血微环境。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其慢性炎症状态直接参与ACD的发病。
- 恶性肿瘤:实体瘤和血液肿瘤通过分泌炎症介质、肿瘤浸润骨髓或营养竞争抑制红细胞生成。
- 慢性肾脏病:肾功能不全导致EPO合成减少,并与尿毒症毒素协同加剧贫血(注:肾性贫血与ACD存在部分机制重叠,但ICD-11中分类需以编码手册为准)。
病理机制
-
红细胞生成障碍:
- 炎症因子通过抑制GATA-1转录因子干扰红系分化,同时降低骨髓对EPO的敏感性。
- 慢性缺氧状态下EPO代偿性升高不足,与炎症介导的EPO抵抗共同导致造血反应低下。
-
铁代谢紊乱:
- 高铁调素水平导致巨噬细胞铁滞留,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TIBC)正常或降低。
- 铁利用障碍表现为骨髓幼红细胞铁摄入减少,但铁蛋白水平正常或升高,区别于绝对缺铁性贫血。
-
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
- 炎症介质诱导红细胞膜氧化损伤,通过非免疫机制加速清除,但溶血程度通常轻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 脾脏巨噬细胞活化增强对轻微损伤红细胞的吞噬作用。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渐进性疲劳:与贫血严重程度不完全平行,常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
- 代偿性心血管表现:仅在血红蛋白<80g/L时显著出现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
- 非特异性神经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轻度头痛,区别于缺铁性贫血的异食癖等特征性表现。
-
伴随体征:
- 基础疾病相关体征(如关节肿胀、慢性感染病灶)常占主导地位。
- 贫血体征较隐匿,皮肤苍白在合并铁缺乏时更显著,约30%患者可见匙状甲。
参考文献:《血液病学》(Hematology: 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7th ed)、《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 3rd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