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血管,每天要承受相当于一头大象体重的压力。它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结构组成,一旦发生分层撕裂,血液会渗进血管壁形成夹层,这就是危险的心血管急症——主动脉夹层。这种病起病特别急、死亡率很高,及时识别和处理非常关键。
高血压与血管结构损伤机制
持续性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血压高会让血管壁承受的机械压力增加,破坏血管里的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纤维结构。尤其是收缩压超过140mmHg时,血管壁压力会达到正常的1.5到2倍,大大增加夹层的发生风险。 某些遗传性疾病会进一步让血管变得脆弱。比如马凡综合征,患者体内编码原纤维蛋白-1的基因有突变,会导致结缔组织异常,血管中膜的弹性纤维会减少40%到60%。就算血压正常,这类患者得主动脉夹层的概率也比普通人高50倍。
临床特征与体征识别
典型表现是突发剧烈胸痛,85%的患者会描述成“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要注意的是,约30%的患者会出现脉搏不对称,比如四肢脉搏强弱不一样,或者两边血压差超过20mmHg。这是因为夹层影响了大动脉的分支,导致血流分布不均匀。 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强调,突发胸痛的患者要立即做体格检查。重点看有没有上下肢血压差过大(收缩压差超过40mmHg)、新出现的主动脉瓣反流杂音这些情况,这些发现对快速诊断很关键。
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
CT血管造影(CTA)还是目前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诊断敏感度有90%到95%。现在用64排以上的CT设备,20秒就能完成全主动脉扫描,清楚看到内膜片、真假腔这些典型的夹层改变。如果有肾功能不好或者对造影剂过敏的情况,可以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代替,它的空间分辨率能达到1mm³。 生物标志物检测给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发病6小时内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敏感度有97%,但特异度只有55%。所以一般把它当成排除指标,如果D-二聚体浓度低于500ng/mL,基本可以排除夹层。
预防与监测策略
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血管系统评估,包括测四肢血压和做超声心动图。有家族史的人,每6个月要查一次主动脉根部直径,如果超过4.5cm,得密切跟踪。日常要重点关注早上的血压波动,最好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生活方式调整方面,饮食中的钾摄入量和血管健康关系很大。研究证实,每天吃2600到3400mg的钾(大概3根中等大小的香蕉),能让血管的顺应性改善12%。运动选游泳、太极这类低冲击的项目,别做剧烈的力量训练,以免血压突然升高。
急性期处理原则
突发胸痛时要立即采取“三不”策略:避免随意走动、禁止自行用药、保持情绪稳定。建议半躺着休息,这样能降低心脏的输出量,同时要保持呼吸顺畅。数据显示,发病1小时内得到专业救治,生存率能提高47%,所以要马上叫急救车。
现在血管外科技术已经有了多方面的防治体系。通过定期筛查、管理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这些综合干预,能有效降低主动脉夹层的风险。建议中老年人每年做一次心血管系统评估,早发现潜在风险早处理。